□王 林
据传说,“士雅眷怀于兹”的信阳市马鞍山先前有避风珠,珠所在的位置叫避风坡,北来的寒风到避风坡就荡开了,在苦难的年月,不知庇佑过多少贫寒老百姓。这个传说温暖了信阳旧志的记载,我开始相信东晋祖逖真的曾避兵于马鞍山之上。
遥想当年, 心雄万丈的祖逖在洛阳大乱后,带领数百户乡党,沿秦岭断脉南下,瑟缩千里,在马鞍山避风坡得以休整,当他登临山头,北望中原,山风浩荡,心生呼啸,俯瞰信阳城,时乱还在眼前。不避兵深山而选择马鞍山,艰苦危难胸中仍然剑气如虹,这和北伐时面对流民武装从容扎寨并勇而胜之的祖逖形象是一致的。即使北伐成果被替,他依然让自己的堂侄临河修筑进可攻退可守的虎牢城,大智大勇并非偶然。选择城郊马鞍山,正是祖逖不避艰险的证明。直面兵锋的马鞍山北面,巉岩雄峻,山势奔腾,易守难攻;马鞍山向南,群峰低俯,流泉甘冽,土腻石润,是军民休养的上佳之所。选择马鞍山,已显出了祖逖的胆识才略。
景明二年(501年)十一月,北魏宣武帝收到这样的表奏: “义阳孤绝,密迩天境……若此行有果,则江右之地,斯为经略之基。”义阳要成为经略整个江北的基础,把信阳握在手里自然是宵衣旰食的皇帝图谋霸业的关键一步。上表请求南伐义阳的是镇南将军元英,两年后元英驻兵马鞍山,与梁军贤山大营和义阳城对峙。兵火持续两年,元英倚仗马鞍山之势,战术灵活,屡破梁军。义阳降魏后,三关守将均弃城而逃。宣武帝欣然而萧衍黯然,继续争相发兵信阳,是南北朝统治者的不二选择。自466年至579年,南北王朝在义阳你争我夺没有停息。我更愿意用今人的视野来为古人设计, 马鞍山北峻南柔,和玉皇山之间的隘口往南,田地肥沃,水草丰美。祖逖亲党数百家,以曹魏时期每户平均六七人算,其实是上千人,青壮年也有几百号,是一支不可小觑的武装;祖逖有赞世才具,又多权谋智变,是老少都拥戴的领袖,孤绝的义阳,他拿来经略甚至割据也未尝不可。然而“闻鸡起舞”催他继续前行,沿淮东行再南下北上,直到“中流击楫”, 那时他已是40多岁的中年人了。
信阳人更喜欢把山称作士雅屯兵处,祖逖的北伐军应该没经过信阳,屯兵似乎可以理解为饱受兵燹之苦的信阳老百姓对祖逖辅国将才的膜拜、徒唤奈何的抚慰、魂兮归来的召唤。如果允许这样解读的话,士雅二字也该不难理解了。祖逖的字是士稚, 稚与雅字近而音远,信阳旧志集中了那么多饱学之士,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样的存在正可以用信阳老百姓对祖逖英姿雅望的尊崇和培护来解释,“稚”字勖勉有加却不容易融于老百姓敬仰的口碑和传说里,而且,士稚的发音在信阳很拗口,士雅音节浏亮,便于口口相授。
淮泗地区是祖逖被任命为徐州太守的地方,而出山店库区也被信阳人认为是淮泗区域,前人留有“淮涨长台下”、“泗水接洪波”的诗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载:“ 淮水又东北与大木水合,水西出大木山,山即晋车骑将军祖逖自陈留(今开封)将家避难所居也。”大木山就是信阳北部的天目山,祖逖北伐事业被替,“感激发病”,先将妻儿送到信阳。先前祖逖经过信阳且对信阳多有斟酌应该是合理的推论,信阳旧志说 “士雅眷怀于兹”也不是空穴来风;而南北朝义阳战事也用士雅山标注,时间和祖逖所居晋朝接近,臻于事实。以此可以确定,祖逖和信阳是有渊源的,避兵时期是最大的可能。
祖逖选择了马鞍山,选择了信阳。信阳从此成为王朝统一天下南征或北伐的一个起点,成为用军事推动历史向前的典型。赍志而殁的祖逖践行了由“起舞”宣言走向“击楫”壮行的完整理想,而被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吟哦。多少壮怀激烈又杀伐而出,多少激切文字还挥斥方遒。信阳人推崇祖逖,恰恰是信阳人性情豪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