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题组

日前,平桥区五里镇农民工张世坤因女儿患白血病,向该区农民工帮扶中心救助。该中心了解情况后及时与民政、社保等部门对接,给予医疗救助5万元,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这是平桥区创建“三大帮扶中心”,救助困难群众的镜头之一。

近年来,平桥区始终坚持把社会民生抓在手上、放在心中,创造的“平桥经验”在全国影响巨大。特别是该区在行政审批中心集中设立了困难职工、困难群众和党员服务三大帮扶窗口,实现了扶弱济困的“一站式”帮扶服务。

拳拳爱心和风暖,一枝一叶总关情。平桥区竭尽全力解决困难职工和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打造了帮扶平台。该区建立了生活援助、医疗救助、就学扶助、就业帮助、法律援助、心理辅助六大平台。仅在今年,帮扶中心就通过法律维权和援助,为农民工追讨欠薪600多万元。二是建立了帮扶体系。2007年4月平桥区就率先在全市高标准建设了职工帮扶中心,各个乡镇建立了帮扶工作站,形成了便捷、高效的帮扶网络,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困难帮扶活动。2009年社会捐款捐物近50万元,同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帮扶中心的财政投入,工会经费对帮扶工作的比例逐年提高,今年已经达到33%。三是健全了帮扶制度。对于困难职工这个特殊的群体,平桥区以完善、贴心、及时的帮扶制度,实现了扶弱“广覆盖”、救困“无盲点”。今年春节期间,平桥区帮扶中心与民政、社保等部门联合,发放救助资金100多万元、粮油1.1万公斤,救助困难职工2356人。为把这项工作开展得更扎实、更高效,帮扶中心现已入驻行政审批中心。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帮扶平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经济日报》、《河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平桥区在全市率先成立党员服务中心,创立了“首问责任制”、“错时工作制”、“沟通交流制”,坚持“菜单式”、“全程式”、“关怀式”、“主动式”服务。一是提供便捷服务。在组织关系结转等工作中,该中心采取了靠前服务、即来即办、一站式服务的原则,截至今年11月,接转党员组织关系513人次,为278位外出党员发放了流动党员活动证。二是积极排忧解难。今年先后为258位困难党员发放补助金35600元,慰问党员家属139人,发放补助金额119500元。三是丰富服务形式。今年,该区为党员群众免费量血压、提供医疗咨询1783人次;接待党员群众来电来访56人次;中心开通热线电话24小时为党员群众服务。

大音希声,大爱无言。平桥区强化困难群众帮扶中心功能,打通了困难群众获得及时救助的“绿色通道”。一是积极救助弱势群体。重点对特困户、孤儿、老弱病残群众进行救助。二是实施“金秋助学”工程。通过发动社会爱心捐助、企业赞助、政府拨付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助学款物,畅通就学“绿色通道”。今年,区政府拿出600多万元,资助了3000名大学生。三是大力开展维权服务。该区成立“法律援助联络站”,设立法律援助窗口,为困难群众、弱势群体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新型社会养老保险、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在平桥,还有更多惠民承诺,正在变成暖人的故事。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背后,凝结着民生比山重、和谐比天高的执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