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冯安宁)入冬以来,浉河区围绕试验区建设,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创新融资体制,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农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掀起了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取得了明显成效。其做法主要有:

一是项目带动,加大投入促水利。该区把小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小流域治理项目、移民后扶项目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有机结合,确保重点工程重点投入。

二是多元投入,吸纳社会资金兴水利。该区进一步放开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权,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制定出了多种形式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办法,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区政府采取以奖补的方式进行补助。如该区规定,在试验区建设中,市级、区级示范村完成万方大塘并硬化的,区政府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每口万方大塘补助5000元。

三是明晰产权,盘活资产办水利。近年来,浉河区小型水利工程如塘、堰、坝、机井等因年久失修,致使许多水利设施荒废、淤塞、损坏严重,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该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针对现有小型水利设施转换经营机制,将经营权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转让给经营者进行综合开发,既让工程产生效益,又盘活了小型水利资产。对这些水利设施的规划和治理,带动集餐饮、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盈利性项目的建设,增加了群众收入。

截至目前,该区清淤整修渠道11.05公里,新建及整修大塘89口,新增蓄水能力44.7万立方米,新增旱涝保收田800余亩,改造中低产田6200余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0余亩,出动机械4800万台次,完成土石方162.3万立方米,共完成投资410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