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富
中国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惯例”,比如,一到年终,就会有成群结队的“检查团”一拨拨地东奔西走,带着不同类别的软任务和硬任务,分赴各个层级的单位考核、检查、评比;而不同层级的单位,为了应付上级或同级的考核评比,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在文字、数字或者个别“样板”上大做文章,以求达标、争先、评优。于是,考核的兴致勃勃、乐此不疲,被考核的诚惶诚恐、喜忧参半;考核与被考核,大多在时间、地点、内容相互知情的前提下,招摇过市、送往迎来,各自忙得不亦乐乎。然而,一阵风雨过后,也未见到真正的彩虹。考核评比完了,一切都是“外孙打灯笼——照旧(舅)”。
正如《人民日报》刊发的《年终评比少“折腾”》一文所抨击:检查评比泛滥成灾,扰乱了基层工作,加重了群众负担,败坏了党风政风。事实远非如此,检查的下通知打电话,“坐着车子转,隔着窗子看,开会听汇报,材料一大串”;被检查的则是“领导当导演,群众当演员,包装人财物,心照都不宣”等一场场真真假假的“戏”全部谢幕,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就“蔚然成风”了。于是,到了第二年、第三年……再接着续演同样的故事。
基于此,自上而下都在诟病“检查考核”之风,并纷纷“出谋划策”,另寻年终检查督导工作的良方。然而,在笔者看来,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罢了。真正要治愈年终检查评比这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疾”,笔者以为,具有优良传统的一个“惯例”——“微服私访”,不失为既事半功倍又深得民心,且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在封建社会的帝王时代,官家与老百姓之间总是隔着森严的壁垒,而官官相护的恶习,又导致开明的帝王或清官很难知晓民间的真相。为了获得真实的民情民意,掌握吏治清浊的第一手资料,帝王将相们便穿上寻常百姓的服装,秘密地出行,深入地方政府和民间进行暗访,以期惩治贪官污吏,为百姓伸张正义。在这方面,清朝的康熙皇帝算得上一位楷模。据史料记载,康熙一生勤于政务,基本上能做到广开言路,从善如流。但这样一位开启了康乾盛世的皇帝为什么还要“微服私访”呢?显然,他并不敢确信自己从朝臣命官那里了解到的情况是真实而全面的。而“微服私访”看到的是实情,听到的是真话,做到的是事实;至于兴师动众的巡查,往往流于鸣锣开道、前呼后拥的走过场,不但收效甚微,还有扰民之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能说年终考核检查没有作用,问题的关键是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既然明知年终检查评比的“惯例”收效甚微,而且弊大于利,为何不像康熙皇帝那样,放弃前呼后拥,来个“微服私访”?再者,为什么非得把检查评比都集中在年终呢?倘若在一年的365天里,各级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服私访”式的随时检查、随机考核,不但可以获得实实在在的欲知信息,达到检查评比的目的,而且能够遏制上边的“作秀”和下边的“忽悠”。如此两全其美的好事,连老百姓都明白其中的道理,要说学问很高的公务员们不明白的话,恐怕说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