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题组

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走进固始县城郊乡大棚村村民霍克峰一次性流转5000亩土地建设的标准粮田里,映入你眼帘的是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而这幅美丽的画卷,只是固始县开展土地流转的一个缩影。

2009年4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固始县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农村土地流转更是方兴未艾。截至2009年11月底,全县已流转土地80多万亩,占全县农田面积的30.18%;全县有100亩以上经营规模的种植业、养殖业户191户,500亩以上经营规模的种植业、养殖业大户85户,1000亩以上种植业、养殖业大户48户;流转土地每亩生产经营成本下降30%,产量增加10%以上,经济效益提升40%以上;50万农民脱离土地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全县已拥有各类专业合作社391家。

通过土地流转,该县特色经济快速向精品发展。全县形成了粮油、畜禽、水产、茶叶、柳编、竹木、蔬菜、花卉、烟叶等支柱产业和五大特色经济板块,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3家;金融部门对种植、养殖大户贷款总量近2亿元;物化补贴资金142.3万元;全县农民土地流转、务工经商等综合收入人均增加600元以上;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户亩均增收280元以上,实现了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效益化,农民在新一轮土地变革中再次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农村经营方式、经济结构、各种生产要素再次发生整合配置,新农村建设给固始农村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同时,土地流转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分工分业,不仅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增加收入,而且解除了务工经商农民的后顾之忧。

该县土地流转的巨大成效来自于他们创造并实施的多方联动的五大新机制即:完善服务体系,搭建服务平台;规范流转行为,提高土地流转质量;加快非农化进程,推动土地流转;推进产业化经营,拉动土地流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土地流转,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拓展了土地规模化流转的方向,提高了农民参与合作社的比率和土地流转后的生产组织化程度,为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增量、提质、增效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实行土地流转后,全县50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70%以上无需农忙时返乡耕作,既节省了路费和时间,又能安心在服务单位工作。草庙乡金谷农科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现已辐射两个县7个乡镇20个行政村,入社农户6000多户、10000多人,合作社土地面积3万亩,成为集产供销于一体的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