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王宇骅,男,32岁,现任河南科迪乳业集团董事长。
他1999年参加工作至今,大力发展奶牛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养殖户”的组织形式,启动“四方投资”模式,解决农民饲养繁殖的奶牛资金问题,带动企业免费建立奶牛饲养繁殖小区40多座,实行统一饲料配方、统一兽医防疫、统一领导、统一挤奶的“四统一”管理模式,带动奶牛养殖户6000余户脱贫致富,30000余头奶牛每年可使农民增加收益1亿多元;拉动周边30多个乡镇,20多万农户种植特种蔬菜及牧草20余万亩,每年使地方农民增收2亿多元,集团年销售总额达30亿元。在他的带动下,公司已经走出了一条种养加相结合,工农一体化的成功之路,当地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王宇骅被评为“感动商丘”十大新闻人物。
02
王江伟,男,29岁,现任鹤壁集乡孙圣沟村党支部副书记。
他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回村当上了大学生村官。2004年,王江伟投资产蛋鸡生产,积极发动群众搞养殖业,带动周边县乡400余农户,年户均增收2.5万元。他还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禽病诊断、代订雏鸡、联系饲料、销售鸡蛋等,自费邀请专家教授现场指导,传授技术。近年来,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百余次,参加人员超过20000人,村里搞养殖的农户越来越多。在此基础上,他又投资100多万元,上马了雏鸡孵化项目,开始更大规模的“公司+农户”运营,带领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王江伟先后荣获鹤壁市大学生村官标兵、鹤壁市“农村青年创业致富标兵”等荣誉称号,被选为鹤壁市第七届党代会代表。
03
王福怀,男,39岁,现任濮阳台前绿源畜牧公司总经理。
他作为一名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他立足本地丰富的饲料原料,投资创办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肉、奶牛养殖业。他大胆革新,依托科研机构,将奶牛胚胎移植到鲁西黄牛体内,培育出高产荷斯坦奶牛。2005年,他又与某繁育中心合作,研究“高产奶牛精子性控胚胎移植”最新成果,对荷斯坦高产奶牛胚胎进行移植,产出母牛比率为98%,此项“精子性控繁殖”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现在,绿源畜牧公司已发展成为全省存栏最大的肉牛育肥基地,5年内增加农户畜养产值近10亿元。王福怀先后被省政府表彰为“河南省劳动模范”,被团中央、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04
王鹏,男,49岁,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果树研究室主任
他潜心钻研果树种植技术,用果树改变着村庄的贫穷面貌。2000年,他主持建设省农科院园艺所果树新品种试验场,向全国提供200余万株优质苗木,成为多所高校的教学基地,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果农5400余人。2002年,他主持商水县练集镇朱集村美人指葡萄基地建设,采用立体避雨栽培技术使美人指葡萄在多雨的商水县种植成功,平均亩产1500公斤,亩收入达16000元,带动当地增收5000多万元。这一技术单一品种亩产居全国领先,不仅成为了靠种植葡萄帮助农民致富的典范,而且为河南省优质葡萄种植业积累了宝贵经验。2007年,王鹏荣获河南省“十大科技扶贫功臣”称号。
05
孔繁鑫,男,55岁,新乡县古固寨镇人大主席。
2006年,孔繁鑫在全县最穷的村搞新农村建设试点,不到两年的时间,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结合的祥和新村建成了。新村建成后,孔繁鑫又购教材、办培训,帮助农民转变陈旧思想,大力培植新产业,逐步让农民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城市化。在祥和新村的带动下,全镇总体规划的6个中心村全面启动,共签订建房协议的有2839户。2008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古固寨镇“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称号。今年以来,古固寨镇接待省内外参观团580个,3.4万人,为20多个外省市参观团介绍经验。2009年,孔繁鑫还大力推进“4+2”工作法,有效了推进新农村建设进度和发展。
06
石岩喜,男,56岁,现任安阳林州临淇镇陈庄村村支书。
2006年,石岩喜从海南回到家乡,在投资发展经济和新农村建设中一刻没有清闲。为促进当地林业发展,他先后投资8000多万,建成木业公司,承包荒山、荒滩1.6万余亩,购买设备、树苗、土壤,开始了他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梦想。3年来,他共栽种各种苗木38万棵,修建总容量120万立方米的蓄水库4座、蓄水池15个。这些项目每年可安排当地农村劳动力3000人次以上,显著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收入。以八寨沟为中心的万亩荒山得到了绿化和有效利用,当地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十里河小流域得到了治理。他在抓企业发展的同时,走出了一条企业反哺林业、促进企业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07
刘光,男,50岁,现任河南巨龙淀粉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7年,刘光创建巨龙公司,历经12年的发展,巨龙公司已发展为集糖厂、变性淀粉厂、油厂为一体的多元化生产企业,年加工玉米80万吨,生产玉米淀粉50万吨,拥有总资产3.58亿,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带动当地种植业、饲养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3000多人就业,实现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公司的新上项目——色氨酸生物工程,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实现了巨龙向高科技发展的新目标。12年发展,巨龙公司硕果累累,目前已是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财政参股企业,企业玉米淀粉深加工全省第一。刘光被授予“全国乡镇企业家”、“河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08
刘根上,男,60岁,现任河南省巩义市大峪沟镇民权村党支部书记。
他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左腿致残,却自强不息,20多年如一日,为把家乡建设成现代化的新农村默默奉献。他有一种超前的意识,献出自己的8个企业,为村集体铸造“聚宝盆”。1987年,民权村实施小学费用全免制,是全省第一个实施的免费教育的村。刘根上敢想敢干,带领群众在荒山上修建了4个水坝,总蓄水量230万立方米,解决了全村及全镇群众的吃水问题,修建了26余公里道路,覆盖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目前该村固定资产达2.24亿,17个民办企业使该村的就业率达到了100%,人均收入突破8000元。在刘根上的带领下,民权村按照“五通、四改、三有”的规划,处处红瓦白墙,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09
刘海钦,男,46岁,现任登封少林塔沟武术学校校长。
他办学31年,以武育人桃李满天下。刘海钦为了解决农民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还拿出巨资,资助近千名贫困生完成大学学业,以职业教育为抓手,免费培训下岗工、农民工、待业学生,并为社会输送5万余名优秀武术人才。几十年来,刘海钦培养奥运、世界冠军138人次、全国冠军298人次。2009年,在全运会上河南摘得的7.5块金牌中,登封少林塔沟武术学校就拿到2块金牌。学校还多次在奥运会、残奥会、特奥会等世界顶级体育盛会的开、闭幕式中精彩献技,连续7年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焰火晚会上,少林塔沟武术学校参加了表演,同时在2010年第十六届亚运会、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再次被委以表演重任。刘海钦先后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校长”、“优秀馆校长”。
10
齐城,男,51岁,现任信阳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2004年,齐城率先在全国大面积示范推广超级杂交稻共1800万亩,推广面积和单产水平均居全国同级市首位。信阳粮食总产也由2003年的57.2亿斤,增加到了2009年的114.6亿斤,粮食总产连续4年突破百亿斤,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他积极推广信阳特色农业产业化开发模式,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9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44家。他先后承担了三项省部级招标研究课题,出版了3部“三农”方面的专著,发表了多篇农业政策方面的学术论文,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研究现代农业政策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2009年9月,他被农业部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是全国唯一一名获此殊荣的基层农业局局长。
11
李伟,男,47岁,现任商城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站长。
他是农民群众的“益友”,青年技术员的“良师”。为了让几十万斤的优质稻能优质优价,李伟多次到粮食加工企业协商谈判,以最优的价格成交,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他创新技术,扩大粳稻种植面积,对所有水稻种植区域生产栽培全程以叶令模式为指导,减少大田农药的使用量,逐步使水稻种植达到无公害生产的标准要求,实现了产量和种植效益的双丰收。2009年,他又承包500亩土地,创办了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培训农民10000余人次,引导和帮助农民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实现一年多熟、一年多收的多产效益。李伟被商城县委、县政府授予“创业有功人士”荣誉称号。
12
李道安,男,58岁,现任济源市梨林镇范庄村党支部书记。
1999年任党支部书记以来,李道安提出“围绕市场调结构、围绕种养富村庄”的发展思路,号召群众发展饲养和种植产业。2007年,村里建成3个养殖小区和村办猪场,年出栏生猪超过10000头,年利润100万元左右;2008年,投资250万元新建了1个5000头生物科技环保生猪养殖场,投资150万元建成100座温室大棚,投资100万元建设1座600立方大型沼气池,形成了“猪—沼—菜”生态种养、循环发展的农业新格局。在他的带领下,群众从过去人均年收入不足2500元,发展到如今人均纯收入11970元,范庄村已经成为一张展示济源新农村形象的靓丽名片。2009年7月,李道安被河南省省委组织部评选为“五好党支部书记”。
13
朱金喜,男,61岁,退休干部。
他从县级领导岗位退休后,回到老家尉氏县岗李乡大铁府村,以个人身份带领乡亲们建设新农村、发家致富。2006年,朱金喜带领村民依靠“合作社+小区+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每户年均收入达5万至8万元,公司已成为该市规模最大的种猪、仔猪供应基地。他又建了一座800立方米的沼气池,方便猪粪的有效回收利用,已于2009年4月在每一户村民家免费投入使用。2007年,他争取了100多万元,为村里修通了5公里的水泥路,解决乡亲们出行难的问题。2009年10月,村里引资3.9亿元,租用农民荒岗地3670亩,开工建设我省最大的种猪基地,预计年出栏种猪20万头,仔猪32万头。
14
张丰奇,男,50岁,现任邓州丰奇集团党支部书记、总经理。
他致富不忘乡邻,回报社会是他多年的夙愿。1993年,张丰奇组建邓州丰奇集团,自行研制开发生产出“BF-2型随犁施肥器”、“QLSF-A型起垄施肥器”、“剪叶机”和“2ZY-1型烟草移栽机”,先后获4项国家实用专利,产生经济效益上千万元。他通过土地流转,承包土地5000亩,带头捐资购买20台拖拉机,“先借后送”给农民。又先后投资18万元为村民铺路、架高低压线路、打深水井,捐助6万多元救助失学儿童和孤寡老人,在企业内的党员干部中积极地开展了“1+1”帮带活动,带动本地及周边农民3000余人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他个人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第四届乡镇企业优秀厂长”、“南阳市劳动模范”、“南阳市光彩事业带头人”。
15
张河清,男,45岁,现任驻马店南海街道办安楼社区居委会主任。
他从承包濒临破产的砖瓦厂干起,先后联合驻马店市热电厂创建了年产10万立方米加气砼砌块生产基地、年产20万吨粉煤灰水泥生产线等多个项目,规模豫南第一,节能环保技术处于河南前列。2003年,他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之后大力推进村办企业改制,先后招商21家,引资9000多万元,有力促进了安楼经济发展,累计上缴国家税金超过5000万元,居全市村级单位上缴税金之首。他注重民生,安置村民就业1000多人。为鼓励先进,村里拿出100多万元帮扶济困,奖励先进,为全村50岁以上按月发放养老金,办理新农合医疗保险。他先后被评为“驿城区双强党总支部书记”、“驻马店市优秀人大代表”。
16
张金保,男,51岁,现任巩义市新中镇杨树沟村党支部书记。
他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新模范,用坚强的意志克难攻坚,带领群众修筑了一条全长712米的响泉河引水工程,比红旗渠青年洞还长近百米的山洞,不仅解决了杨树沟人的吃水难问题,还惠及了临近4个村的村民。之后,他开山修路谋发展,修筑10余公里出山大道,彻底扫除了横亘在杨树沟发展道路上的两大障碍。在张金保的带领下,村办企业先后成立,仅一个磨具公司就为本村年创收1000万元,旅游业为本村创收300万元,解决了本村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就业。如今,杨树沟村面貌焕然一新、声名远播。他曾被评为“全国农村基层十大新闻人物”、“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
17
杨岳,男,57岁,现任洛阳市栾川县冷水镇冷水沟村党支部书记。
1991年,已是百万富翁的杨岳,放弃了自己的生意,拿出自己的钱为村里还债、济贫救困,他引进农业种植先进技术增加农业粮食产量,引进资金兴办企业增加农民收入。在他的带领下,冷水沟村的固定资产超亿元、集体累计收入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00元,先后荣获省、市、县“五好基层党组织”、“文明村”、“中州新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等称号。他本人先后获得“河南省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8
杨清河,男,42岁,现任超越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1988年,年仅21岁的杨清河创办了安阳市第一家私营企业,2002年创立河南超越集团。他积极响应政府“千企帮千村、百企帮百村”的号召,参与驻村扶贫活动。他先后出资3000万元用于农村社会文化事业,出资2600万元助残济困助学救灾,捐款100万元启动安阳县“农民曙光行动”,向河南省光彩事业基金会捐款65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向河南省青年创业服务基金捐赠1000万元支持农村青年创业。他积极探索矿区和农村共发展,总投入6.86亿元创立的“矿业农庄”科学发展新模式,将使当地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股东,人均年收入有望达到1.2万元。他曾先后获“河南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河南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先进工作者”、“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19
尚建通,男,48岁,现任河南省灵宝市农业局农技站站长。
他是一位真正使得沼气技术点亮新农村万家灯火的农技专家。28年如一日,尚建通扎根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潜心研究推广“保温型曲流布料工艺沼气技术”,解决了北方冬季低温抑制沼气发酵不产气的难题。他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3项,创造了适宜于不同地区的“猪、沼、果(烟、菜)”3种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示范农户3.5万余户,建设大中型沼气池12座,推广示范面积180万亩次,年社会经济效益7200万元,户均节增收1000余元。他编著的《农村沼气实用技术》科教丛书再版5次。2009年,在他的带领下,50个乡村沼气技术服务站建成,培训群众10万余人次,实现了农户100%投入使用。尚建通曾荣获“河南省温饱工程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农技推广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
林东风,男,50岁,现任漯河市源汇区干河陈村党委书记。
1998年,林东风放弃“金饭碗”回村,带领村民实施城中村改造,把近3平方公里的干河陈村打造成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明社区。村集体控股和全体村民参股的开源集团发展成为拥有7家子公司的集团公司,累计销售额达14.07亿元,实现收益14749万元,缴纳税金4860万元。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十分关注民生,为50岁以上的村民每月发放660元的退养金,为本村每位49岁以下村民分配28000元股份,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壮有所为、少有所教、病有所医,村民生活保障覆盖面达100%。他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今年11月25日,他被评为“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1
茹振钢,男,1958年出生,河南科技学院作物育种学教授。
他是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潜心农业科究与技术推广,先后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百农矮抗58等小麦品种,累计种植上亿亩,增产效益达50多亿元。其中,百农矮抗58在产粮大省推广速度、种植面积、增产效益均居第一位,被人们誉为“黄淮第一麦”。茹振钢教授走遍黄淮大地,近几年在省内外建立万亩高产示范基地19个,千亩高产样板田68个,百亩高产攻关田6个,原种繁育基地108个,带动了河南省及黄淮麦区的小麦生产,为我国粮食核心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
22
徐泽君,男,43岁,现任河南省花花牛集团副总经理。
他被誉为“河南波尔山羊之父”,曾主持农业部948项目《优质肉用羊及胚胎移植技术应用》,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徐泽君主持的“小尾寒羊肥羔羊生产配套技术应用”,获农业部“丰收计划”3等奖。他不忘回馈社会,积极将成果应用于“三农”工作,组织科技下乡培训班200多场,受益养殖户100多万家,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畜牧新技术普及,减少畜禽死亡55万头,挽回经济损失5亿多元。目前,身为我省最大的乳业集团的负责人之一,他以自己高度的责任感,提出了集团与奶牛养殖户、种草户5万多户签订了合同,合同内奶牛10万多头,10年来促进农民增收60多亿元,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安置产业劳动力15万余人,为河南省的畜牧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3
殷贵鸿,男,35岁,现任周口市农科院小麦研究室主任。
他热爱农村、关心农业,时刻关注着农民粮食的增收问题。作为小麦育种主持人,殷贵鸿对国内外本专业的研究现状、动向有较深了解。他十年如一日,一直致力于小麦的研究工作。他先后参加培育出小麦新品种16个,获得科技成果奖15项,特别是在今年的夏粮生产中,育成的周麦号系列小麦新品种在全省推广种植1600万亩,占全省麦播面积的20%,新增产小麦14亿斤,新增经济效益11亿元,为今年我省夏粮丰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负责的国家、省级12组小麦区域试验周口试点,连年被国家评为先进区试点,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先进工作者”“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24
郭天财,男,56岁,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
他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小麦栽培方向学术带头人,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兼任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小麦专家组组长。他曾获得国家和河南科技进步奖13项。在2009年大旱之年,郭天财积极破解大旱之年夺丰收的难题,带领他的课题组勇于实践,再次刷新高产纪录,100亩高产攻关田小麦平均亩产751公斤,玉米平均亩产1018公斤,百亩连片一年两熟平均亩产达1770.5公斤;万亩核心区小麦亩产690.6公斤,玉米平均亩产858公斤,一年两熟平均亩产1548公斤,创下大灾之年大面积亩产超吨半粮的高产纪录,为河南小麦连年丰收,特别是在大旱之年再创历史新高做出了突出贡献。
25
崔小花,女,31岁,现任河南云台农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22岁那年,她从上海回到家乡开始创业,从工艺伞起步,先后创建了土特产超市、生态餐厅、现代农业观光展示厅。她投资的西夏庄园,已形成一个集科技示范、林果种植、苗木繁育、特色养殖、度假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年经济产值达2000多万元。该园区每年培育核桃品种35万株以上,吸纳下岗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2000多人,已成为修武县共青团服务青年创业工程培训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她发布就业信息、开展技能培训,帮助青年提高创业就业本领,先后荣获“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全国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等荣誉称号。
26
曹家富,男,57岁,现任河南华英禽业集团董事长。
他把“时时接受新观念、勇于战胜自我、敢于超越竞争对手”作为自己的座佑铭。18年来,曹家富不断开拓拼搏,在豫南老区打造出了一个国家大型禽类食品加工企业华英禽业集团。经过不断的努力与创新,华英先后完成了由中国鸭王到亚洲鸭王、再向世界鸭王的成功跨越,成为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现代化龙头企业,华英产品被国家指定为绿色食品,并一举打破了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他在带领华英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为解决当地劳动力过剩和下岗工人再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多年来,华英集团吸纳剩余劳动力5万多人,并以潢川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县区3万农户、近20余万人通过养鸭脱贫致富,实现综合社会效益50亿元以上。他曾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7
康相涛,男,47岁,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国家农业行业科技支撑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家禽种质资源创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他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12项课题,申请国家发明技术专利13项,科研项目成果及时走进企业和农家,成功实现转化和生产,促使企业新增产值16.68亿元,新增利润8098万元,带动6447家农户致富增收1.71亿元。他培育出的“固始土鸡”和“卢氏绿壳蛋”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他先后获得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内家禽学科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入选“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杰出人物)”,被授予“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28
程朝甫,男,51岁,现任濮阳清丰县科技局局长。
他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白元宝”局长。他用短短5年的时间,把“珍稀食用菌产业化”项目做成了一个闻名全国的“富民大产业”。食用菌种植现已遍布全县,其中白灵菇种植规模和产品品质均居全国前列,清丰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白灵菇之乡”称号。他说:“我始终认一个理儿,科技局就应该用科技造福百姓,尽其所能让农民走上科技致富之路。”在他的带领下,培养出农村星火科技带头人3200名,建成科技示范园35个,民营企业27家,2009年仅白灵菇产值就超10亿元。他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被授予“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9
楚金甫,男,50岁,现任河南奔马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是农用车行业的“一匹骏马”。上世纪80年代,楚金甫就致力于长葛市输配电工业的发展,1992年创建森源公司后,实现了快速发展,年产销额平均增幅不低于30%。2002年,他领导森源电气对河南奔马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盘活资产2亿元,解决了3000多人的就业问题,为许昌地区和长葛市的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06年、2007年,河南奔马连续两年入选全国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十强”,集团公司实现产销额30亿元,利税总额达到5亿多元。他先后荣获“河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省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希望工程十大社会公益典范”等荣誉称号。
30
靳福叶,女,44岁,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富贵养鸡合作社社长。
她靠4个养鸡大棚起家发展成为销售额2.57亿元的养殖联合企业。贫苦出身的靳福叶有着坚韧善良的品德,刚刚富裕的时候,她就选择3家贫困农户作为帮扶对象,使得他们很快走上了致富路。面对乡亲们的请求,她决定成立联合社,并由此走上了“企业+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带动周边县乡520户,转移农村富余劳力1000多人,帮助他们协调贷款以及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年户均增收3万元。目前,企业已经发展到周口市,带动100多农户实现70万只鸡的养殖规模。靳福叶成为跨地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先后被授予“河南省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河南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