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方慧玲)我市中药材资源丰富,历代名医辈出,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

加大投入,为中医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通过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国债项目的逐年实施,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2004年,市中医院新病房楼投入使用,2008年,该医院又获得国家重点中医院建设项目支持,将投资7000万元在信阳工业城规划区内建成一所三级甲等中医院。与此同时,新县、罗山县、淮滨县中医院也先后获得国债项目支持。

突出专科,强化综合,中医医院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专科建设始终是我市中医工作的重点。按照“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病有专药”的专科发展思路,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中医医院的专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市中医院确立了心脑血管病专科和不孕不育症专科为重点发展专科。同时注重开展临床科研及新技术、新项目的应用,去年完成了5个中药制剂品种的注册,中医特色得到充分发挥。市第二中医院的痔瘘科、针灸理疗科、儿科,罗山县中医院的中风科、骨伤科,固始县中医院的针灸理疗科、儿科,光山县中医院的骨伤科,淮滨县中医院的心脑血管病科,商城县中医院的妇产科等,在当地均有良好声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培养人才,服务基层,中医药网络建设不断完善。以县区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全市208个乡镇卫生院中设置中医科的有129个,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有一半设置了中医科。在抓好中医网络建设的同时,采取组织全市中医院院长及医务人员、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农村名中医及城市社区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实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等措施,多途径提高中医药人员素质,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据了解,投入不足,中医院基础条件差;中医人才奇缺,结构不合理;离退休人员比例偏高,中医院包袱沉重;学术创新缺乏,中医特色优势弱化等问题是制约我市中医药发展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