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富

看了《信阳日报》民生新闻11月18日、20日、23日刊发的“信阳廉租住房建设的‘三难’与‘三解’”连载文章,笔者感慨颇多,考虑再三,还是想就此话题发一番议论。

廉租住房是保障性住房的一个部分,目的是为了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体现政府对住房困难户的关怀,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该文作者是这方面的专家,列出的“三难”可谓切中时弊,而开出的妙方也是“对症下药”,问题的关键是,解决“三难”下了多大的决心?有多大的推进力度?如若挂在嘴上、写在纸上、不落实在行动上,或者是态度不坚决、措施不严格、力度不够大,即使有“三解”或者“百解”,又有何用?

廉租住房建设难,难就难在政府出资、政府建设、非营利性和倒贴“本钱”。基于此,近年来,国家才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三令五申强制性地要求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保障性住房当做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抓细、抓实、抓好,但效果并不明显。 近日的新华时评指出,保障性住房建设相对滞后,今年全国投入资金1676亿元,但截至8月底仅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仅为23.6%。一方面是保障性住房建设非常冷清,另一面则是商品房建设异常火爆,地王频现,价格飞涨。

就拿我市来说,黄金地段、宜居地段,开发商圈了一块又一块地,高楼大厦一栋栋平地拔起,房屋价格不到10年就翻了一番……据说,好地段的小高层商住房,其中的小户型在还是“楼花”时就被抢购一空,而大户型房屋则鲜有人问津。为何人们只购买小户型房屋?因为没钱的“穷人”毕竟占大多数,他们买不起大户型房屋。笔者的一个亲戚,为了给孩子买一套房子,自己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全部拿出来作为“月供”,连生活费也没有了。为了一个孩子,一家三代只好终生当“房奴”。好在笔者的亲戚还有1000多元的工资,至于那些收入更低的人群和无收入的贫困人群,倘若没有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只好“天当房、地当床”了。

正是鉴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现状,今年3月,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强调,保障性安居工程事关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要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既然保障性住房如此重要,所谓的“三难”在国家大政方针面前,在事关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民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我们可以少买一辆好车,少宴请一次宾客,少卖一块黄金地块,少一些形式主义的送往迎来,少一些执政的腐败现象……保障性住房就会逐渐地多起来。

“寒士”的本义是指贫穷的读书人。如今,面对高昂的房价,不只是读书人被称作“寒士”,连工薪阶层和低收入人群也“幸列其中”!但愿地方政府不要为了“面子”而抓“面子工程”,而是真正地把保障性住房建设当做“面子工程”来抓,不要让“安得广厦”成为“寒士”永远不“醒”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