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热议的北大招生“校长实名推荐制”已有些时日了,从各方的反应来看,处于风口浪尖的北大饱受诟病。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里,有关部门要推行一项改革或出台一项政策,恐怕得慎之又慎,稍有不慎就会被公众骂得灰头土脸。就这一点而言,北大俨然是“吃饱了撑的”。真是这样吗?笔者不敢苟同。

众所周知,喊了多年的高考制度改革直到现在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让人看的更是“云里来雾里去”。但要改革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考体制不是由某个人、某几个部门所能掌控的,它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而作为代表我国教育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顶尖学府更是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北大此时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无疑是对现行的高考体制发出的拷问,更是在近乎一潭死水的教育界掷下的一块石头。

毋庸讳言,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存在一些弊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人才因为不适应当前的教育体制,要么“改头换面”,要么流失国外,令人扼腕痛惜;一些随着时代发展需要日臻完善的学科因为不能顺应现行教育体制而提不上日程,导致后续教育的迟缓,带来一些额外的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一些高等院校片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却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导致大量学生有“毕业即失业”之感……笔者妄揣,“校长实名推荐制”的目的,是想让更多的偏才、怪才、奇才通过这种方式脱颖而出,经过培养,从而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这样培养人才的方式,难道不值得探索么?

北京大学是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它还有必要借此举来大肆做宣传吗?如果非要给它安上一个“莫须有”的嫌疑,那这种“嫌疑”只能是作为一个高等学府为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而做的一次有益尝试。这种做法无非是不再以一卷定终身,不再以分数论英雄罢了。其实,作为我国最高学府之一的北大,除了和其他院校一样身肩为培养建设人才的重任外,更多的是为我国未来教育的方向提供一些崭新的可操作性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模式正是当下的教育机制中缺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大推行的“校长实名推荐制”更应获得其他高校的掌声。

但笔者不否认此举也有其弊端。诸如,操作流程是否透明,校长如何在监督机制下公平办事,如何排除人情干扰等。但我们不能在创新工作中因噎废食,既然是改革,总有一个探索的过程。所以,面对北大推行的“校长实名推荐制”,我们不妨多些支持,多些赞同,多些鼓励的掌声。

□曹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