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日前举行的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示范村建设现场观摩会上,信阳工业城城东办事处刘洼村以配套的基础设施、合理的产业布局、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逐步发展壮大的集体经济,在众多示范村中让大家眼前一亮。一名市级领导干部在参观后说,刘洼村靠工业反哺农业、靠城市带动农村,在实现自身大步发展的同时,也为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近日,记者对该村进行了“回访”。
“刘洼,刘洼,要啥没啥;泥巴桌子,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南瓜饭,南瓜馍,离了南瓜没法活。”一见到记者,从1985年开始就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的吕顺海便说起了往日的艰难。
“思路决定出路”。市委、市政府做出建设信阳工业城的战略部署,给该村带来了发展机遇、给村民带来了希望。该村“两委”决定:把壮大集体经济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富裕作为第一目标,靠经济的发展来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而带领更多的群众致富奔小康。该村先后修建道路10余条,配齐了自来水、电力、通信、天然气等管网设施,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同合车轮、亚兴物流、万泰电器等50多家大中型企业入驻,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突飞猛进。该村还利用集体发展基金建设了以标准化厂房为载体的集体经济创业园对外招租招商,现已建成一期厂房2万平方米,年收入200余万元,二期厂房在建设中就已经被提前预定。截至目前,该村现有固定资产近50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400余万元。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该村积极统筹城乡就业,首先与辖区入驻企业签订劳动保障协议,企业普通工人要优先录用该村村民,现已有1000多人进入辖区企业就业;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技能培训,促进村民就地就业或外出务工;再次,该村还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实现了城乡就业信息一体化,大大提高了村民就业成功率。“10万元刚起步,50万元只算富,100万元才算小康户”,吕顺海笑着向记者描述如今的刘洼村村民。
“村集体和村民都逐步富裕了,就要改善居住条件、完善承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该村先后修建了义阳大道、和谐路、平安路等区间道路,建设供水加压站2座,铺设自来水管道10公里、电缆20余公里。规划建设占地400亩的农民新村,一期200住户已经入住,二期即将交付使用,三期正在建设。建设配齐了居委会、学校、游园、集贸市场、农家书屋、健身室、计划生育文化大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医院、养老院、垃圾中转站等正在规划建设中。说到这里,吕顺海用顺口溜描述了该村的新农民、新生活:“条条大路四通八达,宽阔马路明灯高挂,六层楼里住着小康之家,奔驰宝马开回家,群众心理乐开花。”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该村坚持以人为本,走和谐发展之路,通过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在刘洼村,享受“低保”的村民每月补贴50元;此外,全体村民每月补贴50元;凡女性满55周岁、男性满60周岁每人每月补贴100元;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入重点院校的,奖励1000元至2000元。“新农合”全面实施,有18529人参保,2008年该村村民住院报销119556元,受益群众146人次。
在谈到该村的发展前景时,吕顺海激情满怀:按照新农村建设和综合试验的总体要求,努力建设一个“村在林中、路在花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富足、和谐、文明新村,真正实现“农业变产业、农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的目标。
像这样的标准化厂房,刘洼村已建成2万平方米对外招租,年收益200余万元,第二期2万平方米正在抓紧建设。本报记者 张泽元 摄
□本报记者 张泽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