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征

“老板,人家的胡辣汤是浅红色的。你这咋没颜色?”“我卖胡辣汤都快30年了,从来就是这个色(儿),不放色素!”昨天早晨,在市区建设东路一摊点吃早餐时,记者与胡辣汤老板——古大嫂,就胡辣汤的话题,攀谈了起来。

“筋筋硬硬面筋子,滑滑爽爽粉皮子,滴滴溜溜粉条子。”民间的这首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胡辣汤的粘稠如粥、酸辣可口、肉烂汤鲜、香辣绵口、回味无穷之特色。

上世纪80年代初,才20多岁的古大嫂就跟婆婆一起,在民权旧桥墩下卖胡辣汤了。“那时候——真正是起早贪黑呀!天天早上三四点爬起来,先用淡盐水和面,揉成面团,不停加水‘洗’面。等水烧开后下面,煮熟后把洗面的水(稀淀粉糊)倒进锅,用小火把汤汁煮粘稠,再放海带丝、粉丝、千张丝、花生米、胡椒粉等配料,旺火烧沸……”古大嫂说,这一道道工序后,也到六七点了,再用口大铁锅盛满汤,卡在一辆手推车上,下面用炭或煤火煨着,就出门“练摊”了。

看来,胡辣汤做法很麻烦。但是,在一拨又一拨的就餐者面前,古大嫂手持那把大铁勺,在汤锅里搅三搅,随着“啪啪啪”的声音,一碗碗粘糊糊、香喷喷、热腾腾的胡辣汤出锅,碗边几乎没有留下丝毫的汤汁。很快,喝汤声此起彼伏。每每这时,古大嫂十分惬意。“跟以前比,胡辣汤生意好做多了,不交税费了,就一点市场管理、卫生费用。每天早上要卖两三桶,一桶就四五十斤……”古大嫂说,信阳人对胡辣汤的钟爱,习惯于早餐上。上世纪80年代初,一碗胡辣汤,无论荤素,0.15元;到了90年代初,素的0.5元,肉的1元;90年代末,素的1元,肉的1.5元;进入新世纪,一碗胡辣汤,素的1.5元,肉的2元,加上两根油条,或半张油饼、几个水煎包,不过两三元,就吃得很舒服,基本上算“早上吃好”了。

聊天中,记者还了解到,古大嫂的丈夫曾在市制药厂上班,后下岗,儿子在部队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