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茆琛 鹿永建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目前已获得包括中国在内的193个国家的批准,其中“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等内容备受关注。

近年来,我国通过一系列以提高学生素质,减轻课业负担为目标的教育改革举措,向社会传递对儿童的呵护。但是,教改后,一些省份出现了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难匹配,新高考制度被迫调整,课程、课时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教育改革必须以人为本,慎重考量,稳步推进。

呵护教育改革中的儿童,首先应科学、合理、可持续地出台措施,切勿朝令夕改。

在我国中部某省,教育管理部门为推进教改,曾尝试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教材合并为科学课,10万名学生的课程内容随之更改。4年后,这一尝试以学生、老师不适应,中考内容未对应等原因叫停。东部某省10年高考换了5个方案,学校不得不将教改前后课标要求的内容全部教授,学生不但未减负,反而增加了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这样的情况,应该尽力避免。

呵护教育改革中的儿童,教改政策的执行者——老师、学校不应谋一己私利,使向好的改革政策打了折扣。

一些地方的教改中,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减少380课时,体育课却增加了156课时;高中必修课减少了347课时,又相应增加了410选修课时。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要求不得为学生成绩排名,但学校为考核教师,仍然采取“内部排名”的方式。学校、教师往往以“上级要求”为借口为学生增加负担,殊不知,最终伤害的是孩子!

呵护教育改革中的儿童,应关注城乡学校素质教育差距,政策、措施切忌“一刀切”。

在西部农村,即使是重点初、高中,也难以像城市学校那样,按照新课标要求,开设相应课程,配齐新课改所需的教学设备仪器和师资。但一些省份迫于城市学生课改压力,急于对现行高考制度进行改革,以“改革总有牺牲”为理由,致使农村学生在高考中的素质教育考题上失分,造成新的不公平。

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各地不断推出教改举措。盼望各地政策制定者摒弃错误政绩观,审慎负责地进行教育改革;盼望教育工作者学习和掌握教育规律,以科学有效的方式推进改革;盼望成人以爱育爱,想着儿童的权益和未来,通过改革来传递国家对儿童的呵护;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儿童都不能忽视,不能以牺牲一部分学生作为代价推进改革。

(新华社重庆11月10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