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罗山高级中学图书馆,留守儿童方治乾在翻阅图书。新华社记者易凌摄

方治乾最喜欢鞭炮的味道。那种刺鼻的硫黄味常将他带回与父母团聚的温馨记忆里。而这样的记忆在他16年的人生经历中因稀少而愈加珍贵。

方治乾3岁时,母亲谢奎娥便离开河南罗山县尚庙村的老家,到沿海打工。12年来,母亲仅回家3次,与他在一起的时间不到200天。7岁时,父亲方有平也前往妻子打工的浙江桐乡,当起人力三轮车夫。方治乾和哥哥方朋交只能由年逾六旬的祖父母照顾。

就这样,方家兄弟成了人们所说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往往自年幼时因父母一人或双双离家务工而与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父母关爱成了“远方的问候”。

高速前进的中国正在遭遇“贫富不均”这个许多国家发展中都遇到的难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率先享受发展成果的城市转移,寻求致富。“几代同堂”的传统家庭模式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打破,留守儿童无法避免地出现了。全国妇联5月发布的报告称,中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几乎是2006年的3倍,达到5800万。而14岁以下的儿童就超过4000万。

日益突出的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重视,并在2006年由国务院牵头成立了应对该问题专题工作组,逐步建立和完善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建立留守儿童工作长效机制。

湖南籍的作家阮梅对留守儿童的隐痛有更深的了解。这位46岁的女性用4年时间走访四川、湖南、陕西、河南、湖北、安徽6个主要农民工输出省份,采访了3000多名留守儿童。她建议在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项目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鼓励他们积极并科学地同孩子沟通,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学校应增设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理障碍;政府完善留守儿童托管教育体制,推广“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新华社记者易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