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处在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北据中原,南控荆楚,东接吴会,西通巴蜀,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区位优越、物产丰富。独特的区位地理形势,不仅使信阳自古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形成人口流动性、包容性强的特点,也创造了包括史前文化在内的兼容南北文化特质的灿烂的古代文化,境内广泛分布着裴李岗、龙山和屈家岭等文化遗址24处。信阳独有的历史文化特质,使其成为部分中华姓氏的发源地以及众多闽台人重要的祖根地。

信阳———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姓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历史产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中原地区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是炎黄二帝的主要活动区域,由于其后代的发展繁衍,派生出许多支脉,形成众多姓氏,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地处中原地区南端、淮河中上游的信阳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栖息和繁衍的良好地域。早七八千年前,信阳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炎帝族、黄帝族、苗族和蛮族的部落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生产,融合了各种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从夏朝初期到春秋末年,这里先后建立过申国、蓼国、息国、蒋国、江国、弦国、赖国、黄国、曾国等十多个邦国,既有夏、商、周的封国,也有各朝代贵族的食邑,先后演绎过许多邦国盛衰兴亡的故事。受封最早、立国时间最长的当属天下黄姓的黄国。黄国从夏初到公元前648年楚国灭黄,有着长达1400年的悠久历史。春秋时期,这些邦国、食邑在南方强大楚国的不断扩张征服下,先后被灭成为楚国属地。这些以姓为国的邦国,最终演变成中华姓氏一百大姓中的十个姓氏。如潢川的黄姓,罗山的罗姓,息县的赖姓、白姓、付姓,固始的潘姓、廖姓、沈姓,淮滨的蒋姓、孙姓。其中信阳是黄、罗、赖、蒋姓的唯一起源地,天下所有这四姓的人都根在信阳;其余孙、潘、白、廖、付、沈分别有一支或主支起源于信阳。另外,还有十六个姓氏申、息、江、谢、奚、安、英、甄、寝、雩、期、弦、道、叔敖、候叟、期思等姓氏,或起源于信阳,或起源与信阳有关。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黄姓人口有2900万,罗姓人口有1100万,蒋姓人口610万,赖姓人口有230万,十个大姓的人口总和超过八千万,这些姓氏遍布全国各地、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各国及至世界各地,而尤以南方为多,至今,在福建和台湾仍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说法。

由此可见,信阳的姓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不仅在全国少有地方可比,在华夏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河南,也是姓氏文化大市。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变迁中,源于信阳的诸姓族人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不断地向外播迁,由北而南,广及全国,进而又远徙海外,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其中,迁徙次数最多、人口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则是南迁,尤以移居闽、粤、台、港、澳和东南亚地区最多,黄、赖更是台湾的大姓。原生地的姓氏文化资源必将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的血缘和文化缘的重要纽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的贡献!

光州固始———众多闽台人及部分客家人的主要祖地

地处江淮豫皖结合部的信阳固始县,以历史悠久、山川秀丽、物产丰富、雅道靡靡著称。据明代县志及《路史》记载:“高阳氏封子庭坚于安。”因此高阳颛顼帝时代,固始县域属于安国疆域,夏代安国析封出潘国、英国、黄国三国。至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封复汉功臣李通为固始侯,时“通与帝首事,欲其坚固初始欤!”固始称谓至今未变。在由晋唐至明清的漫长岁月里,光州固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因缘,成为历代中原河洛人南迁闽粤台的肇始地和集散地,成为众多闽粤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的祖根地,在河南移民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独树一帜的中原侨乡。

光州固始向闽粤台苏浙赣尤其是闽台一带移民,历史上有四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潮”,影响甚为深远。一是西晋“永嘉之乱”的移民潮。“五胡乱华”期间,衣冠士卒率先南迁,平民百姓继之南逃,形成长时间、大规模的中原人口迁徙活动。从流传至今的众多族谱和史籍可以看出:这一期间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士族入闽。其中,固始籍民南迁者众,尤以士族为最。二是朝廷募兵,远征闽粤,武装绥靖的移民潮。唐总章二年(669)春,闽粤境内的泉、潮间发生啸乱。高宗诏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政进阶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率战将123名、府兵3600人入闽平叛。陈政所部一度陷入困境,朝廷遂派陈政兄陈敏、陈敷率58姓军校施援。征途中,敏、敷病逝,陈政母魏敬携孙陈元光“万里提兵”领军入闽。两军会合后,84姓将士平乱戍闽。仪凤二年(677)陈元光奉诏代职,他平息啸乱、奏置漳州、开办学校、教化民众、开荒垦田、开放港口、建设闽南,为建设漳州、推进南北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人誉为“开漳圣王”。三是“三王”举旗,义军入闽的移民潮。唐末黄巢起义,各地义军烽起。安徽寿州人王绪率众攻取固始,王潮、王审、 王审知三兄弟文武双全,

被召置军中重用。在义军南下转战中,因王绪残暴,王潮兄弟与众将计除王绪,后被推为首领。随后,王潮率以光州固始籍为主的军民5000余人共50姓入闽,揭开了固始移民建立闽国、“统治福建三十年,一境晏然”的又一恢弘篇章,使得河南固始对福建和东南沿海的影响更加深入更加持久。四是两宋之际,宋元交战的移民潮。北宋末年,“靖康南渡”,金兵入主中原。固始两度被金兵攻陷,县无治所达75年。境内人烟稀疏,吏民多举家南逃,因循先民南迁旧路,定向徙居闽地者,不在少数。此外,还有因官职迁调,游学经商,或投亲靠友,南迁入闽者难以计数。

光州固始作为中原人南迁的肇始地和集散地,与客家先民的形成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客家人是古代中原地区历次战乱、朝代更迭而不断南迁到闽、粤、赣交界区域的中原汉人。他们传承着中原汉文化和传统习俗,又吸取融合了居住地的文化内涵,逐渐形成客家民系。西晋永嘉年间,信阳原著人随着大批南迁到信阳的中原河洛人一起,继续南迁到闽、粤、赣区域,构成了南迁到赣南、闽西、粤北客家先民的主体。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和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的万余名光州固始籍军民,扎根闽南,对闽南人口的形成起了决定作用。在他们的后裔中,也有不少因扩散到客家人聚集区而成为客家人,这在客家民系姓氏族谱中都有反映,客家人和闽南人同一姓氏都有着共同的祖先、堂号和郡望,都记载着随陈元光或王审知入闽。相关研究表明,至少有60个姓氏客家族谱记有“秦汉以降,聚族于河南光州”的字样。客家姓氏,绝大多数根在中原。源于信阳的安、黄、赖、孙、潘、廖在客家姓氏中排名在前,还有一些光州固始郡望姓氏陈、林、王、郑等。

在历次中原动荡南迁的信阳移民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最为成功的是陈政、陈元光父子和王潮、王审知兄弟组织的移民。唐代的这两次信阳大移民对后世闽南粤北乃至整个福建、潮汕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极其重大影响。首先,陈元光、王审知率众南迁入闽,给蛮荒的闽粤地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他们对闽粤的开发建设,使闽南的经济文化、人口社会发展快速赶上甚至超越了中原发展水平,成为后世历代动乱时期中原人的避难地。其次,随他们入闽的万余将士,另有家眷不计其数,经过几十代繁衍,逐渐形成闽南人主体,并且扩散到粤东北、台湾和东南亚。其后裔大批渡海入台,开发建设台湾,使台湾完全纳入中华民族的发展轨道。尤其是成就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和21年后施琅将军复台统一,这两位信阳“老乡”先后从东南沿海武装移民台湾5万人,其中多为当年信阳移民后裔,使信阳又成为许多台湾人的祖根地。据《台湾源流》杂志主编林永安先生、编辑许明镇先生编著的《台湾百大姓源流》一书反映,随陈政、陈元光入福建开漳的诸姓中有陈、张、李、王、吴、蔡、许等40姓后裔先后迁居台湾。随王潮入闽的诸姓中有12姓后裔先后迁居台湾。再次,造就了大批的海外侨胞,改革开放前出国谋生的海外华人华侨有2000多万。他们大部分出自闽粤,多使用闽南话、客家话和广东话。唐代信阳两次移民的后裔大量地移居海外,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海外华人华侨被称为“唐人”。陈元光、王审知在闽南发展史上创造了两个辉煌的时代,不仅给闽南人两次打上了深深的“信阳根”的烙印,也使众多台湾人、客家人和海外侨胞,对光州固始怀有深深的“根”的情结。

寻根联谊———促进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纽带

翻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我们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发展过程中的凝聚方式,都有自己寄托心灵的圣地。但是,在全世界2000多个民族中,唯有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有着深厚的“根亲”意识。他们不管走到哪里,或联谊结社,或续谱归宗,炎黄子孙深厚浓郁的“根亲”之情,总是世世代代在他们的血管中流淌。寻根,是追寻自己的血缘和血脉,提醒子子孙孙不要忘本;寻根,也是探寻浸染于己身的文化渊源,达到更深的自我认识。寻根的本质是民族的认同,体现了中华民族凝聚、团结、协作精神,寻根、谒祖、恳亲不仅是炎黄子孙一种寄托和凝聚的方式,更是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创造美好未来的不竭动力。

悠久的信阳历史,造就了丰富的根亲文化资源。全市10县区有6个县区有姓氏起源,源于信阳的姓氏大小20多个。信阳是广大闽南人、台湾人和部分客家人的祖根地,也是众多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的祖根地。信阳人杰地灵,代有贤达,人文荟萃,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最著名的历史名人40多位。信阳有民间姓氏宗亲组织18个,其中固始因南迁姓氏较多,有13个姓氏宗亲组织,他们大都既是姓氏宗亲组织,也是本姓氏文化的研究组织。潢川的黄姓研究会对古黄国历史、黄姓源流、黄姓的分衍迁徙和黄姓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研究,编辑出版了《黄姓文化春修》。光州固始历史上形成的姓氏起源大小有12个之多(安、娄、潘、英、廖、甄、黄、蒋、寝、沈、孙、期),固始县文史研究院聘请多名研究固始人文、历史、姓氏的著名专家、学者,创办了《寻根文化》杂志,姓氏研究室编辑出版了《固始历史姓氏》,不仅研究了源于固始的姓氏,而且对固始的历史著姓、南迁姓氏和望族宗谱资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索。息县赖氏研究会针对赖氏起源地有多种说法和赖、厉起源混淆的情况,同省内姓氏专家、学者共同进行了大量史料、遗址遗迹研究,论证编辑了《赖氏起源于息县包信镇》,取得了海内外赖氏宗亲的一致认同。我们出版的《根在信阳》,初步整合展示了信阳根亲文化资源,收录了包括省内外姓氏专家、文史学者研究光州固始与闽台渊源、源于信阳的姓氏、信阳的历史名人等50多篇文章,并配发了100多幅各类图片,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研究信阳寻根文化丛书。这些都为闽粤台澳以及海外华人寻根问祖细数根苗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近年来,闽台同胞、海外侨胞不远万里,寻根谒祖,纷纷踏上信阳这片令他们世代为之眷恋的土地。先后有20多个国家近50个姓氏宗亲组织的寻根之旅,不顾山高水远,奔向信阳的固始、潢川、息县寻根谒祖。在“开漳圣王”陈元光祖祠,在闽王王审知故里,在燕子山施氏祖陵,在先民祖居地,他们虔诚挂起先祖的画像,摆上精致的祭品,长跪不起……尊宗敬祖怀亲之情令人动容。

多年来,信阳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也积极走出去参与海内外各地政府部门、宗亲社团、姓氏文化组织的寻根联谊活动和寻根文化论坛,加强与东南沿海侨台部门、寻根文化民间社团和研究部门的联谊,努力实现寻根文化资源的共享和对接。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根在信阳、根在固始的海内外游子,回到故乡寻根祭祖,参观访问,旅游考察,开展各种形式寻根联谊活动,加强我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携手并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