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

为民

———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30周年信阳市人大常委会

创新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沧桑巨变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前行的坚实脚步,我们欣喜地迎来了地方人大常委会成立30周年。信阳是革命老区,长期延续地区建制,原信阳地区辖1市9县。为适应人大工作需要,从1982年开始,信阳地区先后设立人大工作联络科、人大工作联络处和地区人大工作委员会。1998年9月信阳撤地设市,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信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正式成立,揭开了我市人大工作的新篇章。

信阳市人大常委会成立10余年来,秉承“求真、为民、创新”的工作理念,在市委的领导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有力地服务了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赢得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赞誉。

求真:人大工作的不懈追求

党委工作的重点、政府工作的难点、

群众关注的热点,就是人大工作的着力点。信阳是农业大市,“三农”问题关系全局。多年来,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税费改革、茶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低保、抗旱防汛、农村合作医疗等涉农工作报告20多项,督促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适合信阳实际、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产业。特别是连续几年对中央“1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视察和检查,促进了“三项补贴”、“两免一补”、“村村通”工程等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近年来,我市“三农”工作逐年迈上新台阶,粮食总产跨越110亿斤大关,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今年2月,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把“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区建设的议案”确定为01号议案;4月,省委、省政府批准信阳为“河南

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以一个省辖市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这在全国还是首例。

看准了的事情,就要一抓到底。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严峻考验,市人大常委会在深入开展重点建设项目视察活动的同时,将财税工作纳入2008年监督工作重点,从年初至年底,在全市市、县、乡三级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税法执法大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对梳理筛选的28项典型个案进行了重点督办,进一步理顺了财税工作体制,促进了税收执法环境的优化,确保了年度财税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今年4月以来,市人大常委会以省委、市委关于保增长、促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举债、良性循环、拉动增长的要求,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市政府举债建设项目、特别是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批准的市政府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融资项目进行了视察,督促市政府认真解决举债建设中存在

的问题,促进政府依法、科学、合理、高效地使用借贷资金,为实现今年全市经济发展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人大工作要敢于坚持原则。不图形式、不走过场,不怕得罪人,不取得实效不放手,是信阳市人大常委会的一贯工作态度和作风。2004年,针对基层反映强烈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对有的地方工作脱离实际、个别单位甚至虚报浮夸的问题进行了公开批评和制止。2005年,对市政府贯彻实施畜牧业条例的情况,市人大常委会三次听取报告,两次提出审议意见,督促市政府最终落实了全市所有乡镇共613名畜牧防疫人员的编制和经费,完善了农村基层畜牧防疫体系建设。在随后发生的禽流感疫情中,信阳经受住了考验,同时也验证了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超前性和预见性。2007年,市人大常委会对市爱卫会违反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出台的禁烟办法进行了公开纠正,(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