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学生虽然健康、向上的良性心理占主流,但不良心理仍然在许多方面影响和困扰着学生。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们必须研究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一、以情激学,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政治课教学离不开感情基础。师生在教学中,总是伴随着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相互体验而形成或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心理状态。而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产生重大影响。新时期的政治课教学,教师要以情感人,以情服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情操教育、政治教育都必须融入情中。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思想思维的形成、智力的开发,有着直接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你拟定教育性谈话内容的时候,你时刻也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解与心灵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使之成为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使之成为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这是教师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教师要具有高超艺术的语言,讲活每一个知识点,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教师的语言应是一种温暖如春风,温润如细雨的语言。这种语言还要做到语调抑扬顿挫,语速快慢适中,节奏板眼分明,语句情深意浓,总体鲜明生动而不失逻辑性。政治课“育人”要摒弃空洞的说教,要通过精心构思、巧妙安排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悟。
二、教师要言行一致,起到表率作用
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是循循善诱的引导者;在课后,我们是可以谈心的朋友;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既是睿智的前驱,又是不懈的鼓动者。由此,教师在不同的情况下,要灵活地进行角色的转换,以适应不同的需要。政治课要想消除师生心理障碍,增强教师的号召力,要多接触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态度、兴趣和愿望,从过去“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单一灌输式改变为以理服人,不以势压人,采取讨论、启发式等手段,循循善诱,在教学中统一认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师要善于运用人格的力量去感化学生。青少年思维的形象直观性很强,他们很容易受周围事物、人物的影响,产生一种自然接受心理。学生在接受教师所讲内容的同时,还要看教师说出来的话和其行为是否相符,教师只有言行一致,才会具有人格感染力,学生才会从内心信服,才会乐于接受。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坦诚的胸怀,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启迪学生的智慧,以自己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去陶冶和激励学生。
三、政治课教学内容要具有真实性和实用性,增强政治课的趣味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完全摆脱从纯粹的理论到理论,用理论说明理论的怪圈。青少年学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他们感兴趣的是贴近社会生活、与己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观点。对于一些空洞的、虚假的、不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会使他们对政治课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和认知规律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
我们在讲课中要注意运用新鲜的教学资料,不断用“源头活水”浇灌思想政治课这棵常青树,以提高政治课的信度。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政治课教学要抓住这个特征,力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吸引他们的注意,以达到趣中求知、趣中受益的目的,要寓教于乐、寓教于趣。
政治课教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青少年学生是非辨别能力较差,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如腐败、下岗、企业破产兼并等,产生诸多疑惑。对此,教师应以“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加以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兴趣盎然地感知书本知识,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想品德的升华。(作者单位:光山县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