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来,“锦绣茶乡”系列文化活动开始走进信阳市老百姓的视野,市文化局依托信阳丰厚的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文化品牌———“锦绣茶乡”系列文化活动,在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地方文化个性魅力、提升文化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推动信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满足和保障广大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办了一件扎扎实实的好事实事。

2003年起,市文化局连续组织了三轮以“锦绣茶乡”冠名的系列文化活动。第一轮自2003年9月至2005年年底,28支队伍6000余人参加演出。采取县区和大的市直单位单独组队、小的市直单位联合组队在中心城区演出的方法进行。每个代表队演出1场。演出节目320个,现场观众40000余人次。

2006年至2007年该局启动了第二轮“锦绣茶乡———信阳市民间文艺展演”活动。深入挖掘了富有特色的民间文艺形式,如打六扇、金扇龙、春牛舞、原生态民歌、花挑、灶戏、花鼓戏、鼓书皮影与民乐等,扩大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同时,各县区为做好展演的筹备工作,积极依托本地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精心编排节目,寻访民间艺人,整理演出资料,制作传统演出道具,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深入开展。

2008年该局启动了书法、美术、摄影和民间工艺展活动。2009年,该局正在积极筹备新一轮“锦绣茶乡”系列文化活动,着力推动曲艺、小品和小戏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作为新时期开展的系列文化活动,既要展示和宣传信阳文化特色,还要丰富和带动群众文化生活,“锦绣茶乡”系列文化活动有几个突出的文化特性:

———品牌性。“锦绣茶乡”作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新形式,它的内涵十分宽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立足文化创新,深入挖掘并突出展示我市地方文化特色,集中优势资源,加大整合力度,大力宣传推介,从而使该活动在信阳乃至全省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形成特色鲜明、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连续性。该活动自2003年启动以来,历时7年,持续不断,形式不断更新,从舞台艺术演出到民间文艺展演,包括举办的书法、美术、摄影和民间工艺展览,内容十分丰富。

———广泛性。系列文化活动参加单位多,人员广泛,演出节目形式多样。举办系列文化活动,离不开群众参与,各种文艺演出活动吸引了众多文艺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同时,通过举办系列文化活动,也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更提供了一个激励平台。为推动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我市成立了“信阳市社区文化活动指导委员会”,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市文化局等相关单位加强对我市社区文化活动的指导、协调,形成合力,同时开展的特色广场文化评选、“欢乐新农村”大型文化下乡活动等促进了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

———特色性。民间文艺展演活动深入挖掘了本地富有特色的民间文艺形式,许多沉寂多年的文艺表演形式,如板凳龙、鼓书民乐等,都被重新挖掘整理搬上了舞台。各县区在组织节目过程中,依托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寻访民间艺人,整理演出资料,制作传统演出道具,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深入开展。在开展民间文艺展演活动中,先前不为人知的新县八里畈乡南冲村“民歌村”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个1000多人的村子,有400多人能够唱民歌,年龄最大的80多岁,还有大量的年轻村民参与其中,受到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展演中挖掘出来的南宋军乐《三壁吹打乐》以其久远的历史和原生态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到有关专家的关注。

———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要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就要求我们选拔出更新、更优秀的文艺节目,将群众文化带上新的台阶。历年来的各种大型文艺演出,适应了这种要求,激励大家不断创新,推动信阳的群众文化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夏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