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栉风沐雨,信阳中医医疗机构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发挥中医药优势,弘扬国粹,护佑百姓安康,为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信阳市中医院
信阳市中医院是全省最早成立的5所中医医院之一,建院于1952年。历经近60年的风雨,信阳市中医院已从当年的只有几个人几间房的小作坊式的小诊所发展成为今天的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500余万元的初具规模的二级甲等中医院,成为我市中医技术力量最为雄厚的中医医疗机构。
该院现有职工368人,253名在岗职工中有高级职称的22人、有中级职称的82人。该院拥有双排螺旋CT等先进的大中型诊疗设备150余台套,总价值1400万元。全套中药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制药设备、自动煎药机等,可为病人提供全方位服务。该院拥有病床203张,现为河南省中医学院教学医院,河南省中医学院一附院协作医院,信阳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寿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该院多个科室荣获省工人先锋号、市级青年文明号、市“三八”红旗集体等光荣称号,先后有20多位同志获得全国、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该院科室设置齐全,中医特色突出,年门诊量12万多人次,广受患者欢迎。该院围绕特色做文章,依托优势求发展,着力发展特色专科,以李柏林主任医师为首的心脑血管病专科(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和以文绪芬副主任医师为首的不孕不育症专科为该院的两个重点特色专科,已发展成为医院的支柱科室。同时,该院注重新的重点专科的建设,鼓励各科室开展特色服务。外科开展的肾盂联合切开取石、妇产科开展的输卵管整形术等,使科室及医院的科研实力及社会声誉得到提升。
该院中医药特色突出,现有中药饮片品种600余种,有先进的中药制剂室。2008年实现中药收入600万元,争取到了“中医医院中药制剂能力建设项目”,夯实了中药制剂的基础,提高了制剂能力,已完成5个制剂品种注册任务。目前临床正在研制的制剂品种有30多个。其中治疗咳嗽气喘支气管炎系列的制剂咳喘消胶囊,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及慢性乙肝的系列制剂柴胡疏利胶囊,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的系列制剂川乌消痹片,治疗颈椎病、脑血管病后遗症的系列制剂颈脑康丸等均有很好的疗效。
为加快医院发展,该院申请了国家重点中医院建设项目,已争取中央国债项目资金1500万元及省财政配套资金1200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4000万元。市中医院异地新建项目新址在信阳工业城平东路与工三街交叉口。建成后的信阳市中医院新院,建筑总面积32800平方米。届时,市中医院将以崭新的风貌步入中医事业发展的快车道。
信阳市第二中医院
信阳市第二中医院始建于1952年,前身为信阳市第一联合诊所,1958年5月,扩建为民权路地段医院。同年9月15日,改为东风人民公社医院。1962年,东风人民公社医院改为信阳市东风医院。1983年2月,经信阳市人民政府批准,东风医院改为信阳市中医院。1999年信阳撤地建市,又更名为信阳市第二中医院。该院设有32个临床和医技科室,拥有病床120张。现有在岗职工13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90%。该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建设成为一所中医优势明显,专科特色突出,科室功能齐全,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院。
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该院坚持“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特色强院”的办院宗旨,实施“三名”战略,以痔瘘科、中医儿科、骨关节病科等特色专科为龙头,发挥中医优势,带动医院全面发展。全院业务收入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近两年平均年门诊量达10余万人次。
2009年,该院确立了“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思路,一批专科脱颖而出,肛肠科、中医儿科、中医内科、针灸推拿康复专科等重点专科,优势逐步形成,专科品牌效应已经显现,推动了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再创新高。
光山县中医院
光山县中医院始建于1987年10月,是在原光山县人民医院搬迁时留下的中医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时医院最值钱的设备是价值不足万元的50mAX光机,医生诊疗基本上依靠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该院克服“坐、等、靠、要”思想,大胆采取“改革求生存、创新谋发展、管理出效益”的措施,从医院管理、医疗质量、人才培养、基础设施、院容院貌、医院规模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逐步使医院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为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该院专业设置合理,专业技术人员老、中、青相结合。医技科室设备齐全,在全市同类医院中处于一流水平;拥有一大批高、精、尖医疗设备;拥有病床206张。该院中医肝肾专科、风湿专科、颈肩腰腿疼专科、乳腺专科、中医妇科、骨伤科等均有特色。2008年,该院业务收入2700余万元,住院病人7687人次。近年来,荣获了“省级文明单位”、“省重点县中医医院”、“2007年度全省医院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近5年的全市中医行业综合评比中均居第二名。
加强医院管理。该院出台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医院管理制度》,从人事、劳动纪律、分配、院规院纪等方面都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制度对事不对人,不讲人情。在医院管理理念中,明确“制度是招、文化是功”,近年来,倡导医院文化建设,用优秀的医院文化来管理医院,力求达到“没有管理的管理”之境界。
提高医疗质量。该院成立医院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指导、检查、考核全院医、药、护、技质量。实行院长行政查房及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引导科室医护人员形成重学术、重知识、重协作的氛围。强化医疗操作程序的标准化。加强护理队伍建设与病房管理,严格“三基、三严”培训,在病房管理中力求亲情化、人性化服务和宾馆式服务,使病人感到住院如在家中。
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院,努力造就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医疗队伍。一是请进来,每年不惜重金,请上级医院名专家、名教授到该院坐诊、会诊、授课、指导、力求发挥“传、帮、带”作用,提高医院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二是派出去。该院每年拿出近20万元资金,选派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到目前为止,临床医生基本上都外出进修学习过。三是鼓励自学成才。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该院将医德医风建设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实施“社会服务承诺制”、“挂牌上岗制”、“首次申告待岗制”、“住院一日清制”,设立了投诉接待室、公布了投诉电话、24小时接待和受理投诉。彻底杜绝了“吃、拿、卡、要”以及收受“红包、回扣、提成”等不良现象。积极开展“廉医、诚信、为民”系列活动,结合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围绕“一换位、六不让、十坚持”、“二十条便民措施”等活动,在全院倡导以德兴医,为了让病人入院感受到人性化、亲情化的关怀。该院编写文明用语小册子下发各科室,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大力推广文明用语,让病人感到亲切,缩短了医患距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该院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历经了两次大转折,第一次转折是在当时医院账上仅有十几万元的情况下,多方筹资建造了建筑面积达6600平方米的住院大楼。第二次转折是争取了以色列政府130万美元贷款项目,购进了以美国GE公司生产的螺旋CT、胃肠机、彩超为主的一大批国外先进设备,提高了辅助诊断水平。
罗山县中医院
罗山县中医院始建于1968年,历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由一个不足10人,占地不足300平方米的中医联合诊所发展成为一所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设备先进、服务功能齐全,集医疗、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中西医结合的二级甲等中医院。
该院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拥有GE螺旋CT、GE彩超等先进医疗设备,总值1800多万元。该院业务收入连续五年保持25%左右的增长幅度,2008年达到2280万元。
近年来,该院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医药管理,理清管理思路,加强行风建设,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荣获“省文明中医院”、“省级重点县中医院”、“市级文明单位”、“信阳市职业道德十佳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被定为“河南省中医学院教学实习医院”、“河南省高血压病治疗中心罗山分中心”和“罗山县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城镇居民医保定点医院”等。该院秉承“救死扶伤、诚心服务、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服务理念,医疗服务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并吸引了光山、息县、正阳等周边区域大批患者前来就诊,已成为罗山县及周边县区人民群众急救、医疗、预防、康复、保健的中医基地。
(马 林 唐显东 彭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