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东政法大学“银龄法护”实践团队围绕智慧养老领域社会风险与治理问题,在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开展专项调研活动,并形成政策建议,相关成果已提交三地政府部门。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智慧养老作为应对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抓手,在健康监测、生活照料等领域展现便捷高效优势,但实践中面临老年人“用不起、不敢用、不会用”的困境,存在技术、数据、市场、财产四类社会风险。

团队由法学、社会学、计算机专业多学科成员组成,历时数月深入三地养老院、社区、基层执法站点及养老科技企业等77个一线点位,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研收集1190份有效问卷与数百小时访谈记录。调研发现,智能设备适老化设计多停留在调整字体大小等物理交互层面,忽视老年人生理特征与生活场景,形成“技术排斥”现象;老年人个人信息与健康数据收集、存储、使用流程不透明,超72%的老年人对数据安全缺乏担忧,近20%曾遭遇诈骗电话;智慧养老市场呈现“低端产品过剩、高端刚需产品短缺”矛盾,17.73%的老年人因价格放弃必要服务;老年人数字素养不足易陷消费陷阱,18.18%曾收养老理财类诈骗信息,15.91%有过技术产品维权经历,近半数因证据不足、流程繁琐未能挽回损失。


针对上述问题,团队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四方面梳理全链条法治短板,包括缺乏专项法规、跨部门协同不足、涉老纠纷解决效率低、宣传形式单一等。为此,团队在上海长宁区金福养老院、黄浦区全程玖玖馨逸养护院等点位开展“智慧养老法律与安全课堂”宣讲,通过情景模拟、案例解读、实操指导普及《个人信息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手把手指导隐私设置与维权流程,累计覆盖超一千人次,获养老机构感谢信。

基于调研与实践,团队撰写《关于推动智慧养老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书》,提出政策优化与法治保障双重建议。政策方面包括完善专项补贴政策、建立“分级补贴+医保衔接”机制,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一体化服务网络,将数字素养教育纳入社区养老服务清单;法治方面建议加快制定《智慧养老产业促进与监管条例》,明确适老化标准、数据安全规范与企业责任,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优化涉老纠纷解决流程。建议书已提交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相关部门并获积极反馈。

目前团队正开发风险防控技术平台,集成风险预警、证据保存、在线调解、普法咨询等功能,设计采用大字体、语音交互、一键呼叫等适老功能。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智慧养老研究,推动政策建议落地与技术平台试点,以老年人真实需求为核心,助力破解社会适配难题,推动老龄群体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