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灭菌乳》1 号修改单落地后,“灭菌乳原料仅能是生牛乳,不能用复原乳” 的规定引发广泛讨论,但其实细究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新规对复原乳的调整,更多是引导其回归适配赛道、发挥独特价值,绝非简单的摒弃。
新规对复原乳的核心动作是 “引导归位”,而非 “否定价值”。修订后的标准并未禁止复原乳生产销售,只是明确其不能再用于灭菌乳制作,需归入 “调制乳” 或 “乳饮料” 等适配品类。这一调整恰恰是对复原乳特性的精准匹配:复原乳经过乳粉制作、加水还原的二次加工,虽会损失少量热敏性维生素,但蛋白质、钙等核心营养保留完整,且具有稳定性强、保质期长、成本更低的优势。这些特点使其更适合用于调制乳、乳饮料、酸奶等品类中。
从消费需求来看,新规引导复原乳发挥 “补位作用”,满足多元需求。新规通过清晰的品类划分,让消费者能根据自身需求选择。
从行业发展视角看,新规引导复原乳与灭菌乳 “各司其职”,推动乳业良性竞争。但其实,在新规出台前,灭菌乳的原料基本上就是以生牛乳为主,如今新规开始执行,更是让这一大家习以为常的市场现状,有了明确的规则依据。
拆解灭菌乳的原料逻辑便会明白,新规对复原乳的调整,是一次精准的 “归位”。它没有否定复原乳的价值,而是让其在更适配的领域发挥作用,最终形成品类发展的多元格局。对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更清晰的选择;对行业而言,这意味着更有序的竞争 —— 这正是新规的深层意图,而非简单的 “摒弃” 或 “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