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路,渤海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师范)专业专职实验员,高级实验师。从事实验室管理工作以来,他把“育人”二字落在每一件螺钉、每一张台账、每一次开关机上,用专业与坚守,把一间间实验室打造成师范生成长与物理学子竞逐舞台的强阵地。
一、以规范托底,让开放实验室“开而有序”
围绕学院“教学–科研–竞赛–实践”一体化需求,高路老师牵头完善开放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预约准入、分时段错峰与设备责任人制度,细化“人—机—环—管”要点与SOP操作卡,推行危险源辨识、双预防清单与应急演练常态化,做到设备可追溯、行为可量化、风险可控化。通过场地微改造与5S精益治理,仪器布局更合理、通道更安全、取放更高效,实现实验室“随时可教、随时可赛、随时可研”的高效状态。
二、以竞赛为牵引,锻造学生硬核动手力
在大学生物理实验、传感测试、创新设计等竞赛准备中,高路老师既是技术教练,也是后勤保障。他将“题—法—器—评”四环训练贯通,以真实问题带入实验方案设计;以方法论拆解测量与误差;以器件改造培养二次开发能力;以评分细则反向校准训练要点。面向“田家炳杯”等赛事,他常以夜为伴,带队完成方案打磨、故障排查与数据复核,指导学生把“可做”提升到“可复现、可推广”。一批批作品从能跑起来到跑得稳、跑得准,学生的工程素养与科研初探能力在一次次打磨中不断跃升。
三、以师范生为本,打造“教—学—做”三位一体训练场
面向师范生技能训练,高路老师将实验课程与课堂教学能力同步设计。把复杂实验拆成“演示—分解—再建构”的梯度任务,配套板书脚本、口述要点与课堂安全提示卡,指导学生把“会做实验”转化为“会教实验”。他注重课堂生成性评价与过程性档案,推动“微课—磨课—试讲—反思”闭环,让实验素养与教育素养同频共振,帮助师范生在真实教学情境中迅速成长。
四、以默默付出,做学生身边“最可靠的那盏灯”
高路老师坚持“学生在、我在;设备在、我管”。备赛期间,他常把办公室当成临时工坊,加班加点调校仪器、打印结构件、焊接线路板、撰写安全提示与操作脚本;遇到同学思路受阻,他耐心示范如何把问题转化为可测量的参数、可验证的假设、可复现的步骤,引导学生从“凭感觉”走向“有证据”。在他看来,所谓育人,是把标准、责任与温度一并交到学生手里。
五、以系统思维,促实践育人机制化常态化
他将开放实验、学科竞赛、课程实训、科研助理与社会服务串联为全链条实践育人路径。前期以课程实验打基础,中期以竞赛与项目攻关提能力,后期以成果展示与科普志愿拓外延,持续提升学生问题重构能力、跨学科协作能力与工程伦理意识,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良性循环。
“把实验室当课堂,把比赛当课堂,把每一次开机都当成一堂育人课。”这是高路老师的座右铭。无声处听雷,他用严谨、担当与热爱,为学生点亮探索之灯,为学院夯实实践之基,为学校培养更多具备家国情怀、科学素养与工程能力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