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晋江市西园街道党工委紧紧围绕晋江市委“1+6”专项攻坚部署,坚持以“晋江经验”为引领,大力弘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奋斗精神,创新实施“五双沥才”强基行动,系统构建“培训教育与项目落地双同步、队伍与社区双选择、内引与外联双联动、成效与能力双考评、结果与绩效双应用”五大机制,以党建链贯通人才链、服务链、创新链,着力破解基层人才“引育用留”难题。为打造现代化样板区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探索出党建引领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多维淬炼锻造实干尖兵
对标现代化基层治理要求,聚焦干部思想、能力和实践三维提升,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培养锻炼体系。
体系化精准赋能。构建“政治铸魂+技能强基”培育体系,利用区域优势,联合福建农林大学、泉州轻工学院等高校、华侨职校及优秀企业,定制开发“城乡规划+电商运营+法治实务+AI赋能+现代化农业”等实战课程。系统化专题培训。2025年以来累计开展“理论淬炼+实战练兵”专题培训12期,覆盖基层干部780人次。项目化实战淬炼。创新实施“1+1+N”项目导师制,由25名经验丰富的离任两委、街道党员干部、辖区高层次人才担任导师,全程跟踪指导,结对11个“帮帮团”,下沉社区领办小区品质提升、网格化管理、乡村振兴等47个攻坚项目,推动干部在项目一线淬炼真本领,项目平均落地周期缩短30%,形成了比学赶超、争当“实干家”的浓厚氛围。

干部实地走访调研屿头社区项目现场。西园街道 供图
精准匹配锻造共生生态
对标供需对接、双向赋能,创新建机制、搭平台,一体推进需求梳理、能力匹配和项目共建。
建立动态匹配机制。建立“需求—能力”双清单动态匹配机制,党组织书记领办,聚集村财增收、基础设施、文体旅建设等关键领域,深入调研、精准把脉,精心梳理出47项年度“攻坚项目库”,为社区发展锚定方向。激发干部创新活力。鼓励基层工作队伍、年轻干部结合自身业务和兴趣“揭榜挂帅”,累计收到创新提案23份,经评估筛选成功立项14项。搭建对接促成平台。街道积极组织开展项目对接会4场,搭建沟通桥梁,促成7个社区与干部团队达成共建意向,实现了人才供给与社区需求的精准匹配,群众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实现了干部能力提升与社区发展的“双向奔赴”。

政企银党建共建共同揭牌现场。西园街道 供图
内外联动汇聚人才活水
坚持引育并举、双向发力,一体推进本土人才培育和外部资源导入。
深耕本土育人才。对内实施“土秀才深耕计划”,充分挖掘本土人才潜力,与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合作开设“学历提升专班”,遴选7名优秀后备干部参加系统化培训,着力提升其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引凤归巢促发展。对外推进“金凤凰归巢工程”,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建立常态化联络与服务机制,成功吸引9名在外创业有成人士返乡投资,推动现代职业实训基地、长立物流园等多个重点项目落地见效,为社区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新模式和实实在在的项目支撑,提升了产业能级。校社联建注动能。创新开展“校社联建”,为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等高校学子提供稳定实践平台和项目支撑,累计吸引21名学生深度参与乡村微景观改造、社区治理服务等实践项目,有效激发基层创新活力,为未来社区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长立智慧物流园破土启幕。西园街道 供图
三维考评树立实干导向
创新考核机制、优化评价体系,一体推进过程管理、群众评议和能力评估。
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创新建立“三维考核评价体系”,推行分层差异化精准考核,设置“项目实效度(40%)+群众满意度(40%)+能力成长值(20%)”量化指标。项目推进中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按科级干部、一线干部岗位差异设定攻坚任务权重。多维评议提升公信。“群众满意度”实行“全员互评+群众评议”考核方式,将社区居民、服务对象纳入测评主体。,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5%。实绩挂钩强化激励。“能力成长值”将培训积分、攻坚贡献等折算为职级晋升加分项。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绩效奖励直接挂钩,在2025年第三季度考核中,科级以下一线干部5人获季度考核优秀,较上一年度提高15%;2名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干部得到提拔使用,干部主动担当意识显著增强,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5%,形成“以实绩论英雄、凭能力用干部”的鲜明导向。
刚性运用激活长效动能
强化结果运用、完善激励机制,一体推进个人激励和团队建设。
健全考评组织机制。成立专项考评小组,由街道书记任组长,外部专家、群众代表、社区两委成员共同参与,确保考核公正权威,结果存档备查。强化个人绩效激励。强化考核结果刚性运用,将个人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直接挂钩,拉大绩效差幅。如第三季度5 人获评“优秀”,额外奖励月度绩效奖金的 20%;12 人获评“良好”,奖励月度绩效奖金的 10%,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彻底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困局。衔接团队资源分配。将社区整体队伍建设成效与资源分配相衔接,对成绩突出的社区在资金、项目上予以倾斜,形成“人才带强社区、社区成就人才”的双促格局和长效激励机制。(施永鑫 蔡晓君 陈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