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黎明
近5公斤重的“民情日记”本,记录了10余年间为群众办实事1150余件,办结各类矛盾纠纷430余起……今年40岁的李欣家,在他的人生天平上,让人感受到“每一个人都是主角”的时代质感。
从特巡警到警务保障尖兵,从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到社区民警,固始县公安局产业集聚区分局陈庙社区民警李欣家,在不同岗位续写着“人民至上”的忠诚篇章。他先后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河南省先进工作者”“河南省脱贫攻坚优秀共青团干部”“信阳市道德模范”“信阳市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2025年1月,成为公安部部级专家人才候选人。
初心
“穿上警服,就是人民的公仆。”李欣家“民情日记”中的这句话来自实践。
2008年,退役后考入公安队伍的李欣家,在特巡警岗位上用750余次巡逻守护城市安宁。2014年,李欣家因工作需要转战警务保障领域。他从建章立制、警银合作等多维度发力,实现处理1000余起案件的涉案财物零失误,在10余次公安业务考评中获全省先进位次。他还精心谋划应急保障体系,制定系列突发案(事)件应急保障预案与物资联勤联动方案,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同时,大力推进法治公安、数字警务,加快现代化警务保障体系建设,为各项公安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和支撑,并被纳入全国警务保障部门骨干人才库。
警徽映初心。那枚徽章,在每一次俯身帮老人换灯泡的弧度、每一次为失散家庭拭去泪水的温度、每一次在民情日记里记下的琐碎期盼中,让初心在岁月里酿成了光。这光,照亮寻常巷陌里的千家万家。
真心
李欣家就像村口那棵沉默的老槐树——朴实的轮廓,平和的语速,憨厚的笑意里露出不加修饰的真诚。
2018年,李欣家主动请缨,奔赴泉河铺镇唯一无村部的徐大营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他的“民情日记”总结: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新建了村部,结束了全村13年没有村部的历史;新建村级文化广场、硬化村组道路10.6公里、安装路灯70余盏,让780余户喝上自来水;带动30多户发展甲鱼和小龙虾养殖,激活260余村民“造血”功能。
在村里,李欣家结对帮扶10户五保户。五保户吴大爷患癌晚期,身上多处溃烂,他经常去看望,为老人翻身、擦洗,吴大爷逢人就夸赞“那个小李啊,是个好人,是个好警官!”吴大爷弥留之际,李欣家满足了他想吃苹果和面疙瘩的心愿,一勺一勺地喂给他吃。
暖心
“这可是我的好搭档,关键时刻能解燃眉之急。”李欣家打开黑色挂着警徽的双肩背包,让记者眼前一亮——
里面整齐存放着纠纷调解手册、警务工作手册、执法细则、急救药品、防走丢手环、电工用具等20余件小物件。他在“民情日记”中写道,将社区精细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村民组长任网格员,精准采集录入信息,实现警民协作互通,推行“十户联防”。通过这种方法,去年以来,他帮助全国10余个家庭找回失散亲人,其中最长失散时长逾50年。
李欣家背包里的小物件,件件都有暖心故事。2024年7月,李欣家再次请缨转战拆迁任务较重,矛盾较为突出的阳关街道陈庙社区任社区民警。胡阿姨家灯泡损坏了,他迅速从背包取出节能灯泡换上,并贴心解释:“10瓦亮度省电护眼。”他走访41户老人,帮助修复40余起电路故障,用止水针止住李叔叔家爆管的水管,患认知障碍综合征的李大爷戴上了他定制的防走丢手环……社区平安网越织越好。
“三心”暖民心
记者手记
□段黎明
近5公斤重的“民情日记”,是社区民警李欣家用10年光阴写下的为民答卷。“初心”“真心”“暖心”这三颗心,不仅是他职业操守的写照,更称量出新时代基层民警的责任与担当。
初心如磐,是他警徽上不变的光泽。从特巡警到社区民警,岗位在变,但“人民公仆”的信念始终如一。750余次巡逻、1000余起案件零失误,诠释着“穿上警服就要守护安宁”的誓言。
真心为民,是他扎根基层的姿态。驻村扶贫时建村部、修道路、兴产业,结对帮扶五保户时端水喂饭,用最朴实的行动,把“人民至上”刻进群众心坎里。
暖心入微,是他融入日常的坚守。背包里的灯泡、急救药、电工用具,解决的是灯泡不亮、电路故障这样的“小事”,却畅通了警民连心的“大道”。
这“三心”,是基层民警的标尺,也是民心向背的砝码。唯有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才能在平凡岗位上,称量出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