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建军
前几天,从小县城回到老家看望父母,看到我家曾经的板栗园,树上又挂了不少果实,看到这熟悉而陌生的场景,我感慨良久。
我村不远有条小河,小河靠我村这边有条大约一公里长的土埂,这土埂,主要作用是护着我们村的稻田。我家的板栗园,有十几棵板栗树,就在这土埂上。
这些板栗树是1982年左右“分单干”时分的,共分给4家,我家是其中之一。听我父亲说,这些板栗树是1958年左右栽种的,到“分单干”时,树龄已有20多年了,正是板栗树的盛产期。又由于在河埂上通风,水土较好,所以,在我童年时期,那片板栗树基本隔年一个大丰收。大约是1990年至1992年期间,有当时所谓的“外贸”来我们板栗园附近的大路上,蹲点大量收购板栗。那时板栗大的5元一斤,一棵树,能剥出约200斤板栗仁,所以一棵树能产出千把元。那时的5元,好值钱啊!那几年,我和二姐都上学,这十几棵板栗树,帮了大忙,它们同我的父母肩并肩,扛下了家庭的开支。
因为那时板栗值钱,特别是这河边的板栗树,不仅挂果颇多,多到要给板栗树“打撑子”分担树干和树枝的承重,而且板栗仁特别大。所以,每年板栗成熟时节,我们都在树底下搭个双手合十的“观音掌”形状的小窝棚。里面放两张板凳,放一副用一根根竹子编成的“竹薄”,再挂一顶蚊帐,就建成一个临时床铺。从板栗刺球“笑开”掉落板栗米开始,基本上每夜,我都陪父亲值守,直到把板栗都收回。
板栗总是和稻谷一块成熟,都是在每年秋季快开学时。总记得晚上吃完饭洗完澡后,我就和父亲出发去窝棚。夜晚,我们打着手电筒,走在田间的小路上,禾苗清香扑来,好像还有蛙鸣,有时还有月亮。那时,河埂上共有3家搭窝棚,夜晚天气热,父亲爱带着我去另外一家窝棚,听窝棚主人吹牛胡侃。现在,那人已去世10多年了。这样搭棚子守板栗也没几年,我上初中之后,就没有再搭棚子了。
板栗快成熟时,一阵风吹过,便呼啦啦掉一地板栗仁。所以我们经常提着竹篓,一遍遍地拾板栗仁,我们把板栗仁俗称“板栗米”。捡到板栗米,我们也生吃。时间长了,就吃出经验来了。发亮的暗红色的板栗米,是最脆最甜的。生板栗不能一次性吃多了,否则,会拉肚子。我们有时也把板栗米用菜刀切个口,放灶膛里,用火炭灰埋起来,拍实。大约半个小时,再用火钳扒拉出来,喷香粉腻,别提多好吃。板栗也可以煮着吃,白水煮好就捞起来,粉、香甜,特好吃。
板栗树的繁殖,我所知道的有两种方法。一是种子繁殖,周期长。一是嫁接繁殖。父亲会嫁接板栗树。小时候,每年阴历三月左右,山上的小知了破土而出,叫声此起彼伏,绵延不绝;小壁虎待在晒得焦干的枯叶上晒太阳;山上的灌木都开始生出叶芽的时节,父亲带着我去自留山嫁接板栗树。父亲嫁接板栗树时,我就在山上玩。那时山上有种灌木,我们叫它“皮子树”,用镰刀割断一根,再围绕枝条切割一圈,用手一拧,就出来个树皮管。把一端稍微捏一捏,用镰刀把外层较厚的皮轻轻刮去,放嘴里轻轻咬一咬,就成了一个小喇叭,吹起来响亮得很。
板栗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坚果类食物,具有健脾养胃、补肾强筋、抗氧化等功效。它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C、钾、镁等成分,适合作为秋冬季节的滋补食材,但需注意适量食用,避免消化不良。资料显示,干栗子的碳水化合物达到77%,新鲜栗子有40%之多,是土豆的2.4倍;栗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功效,具有“铁杆庄稼”“木本粮食”的美誉。
大约4年以前,每到板栗成熟时节,爸妈总送点自家的板栗给我们姐弟3家。那是沉重的爱!我能体会,年迈的父母,在杂草丛生的草丛中,在酷热难耐的天气里(一般板栗成熟,也正是“秋老虎”时节),拾点板栗多么艰难,拿竹竿打板栗更难。把板栗运回家再剥出来,更烦琐。所以这几年,只要板栗快成熟了,我就跟爸妈说,我们都不要板栗,一个也不要。免得增加他们的劳苦。
我家现在的板栗园,杂草丛生,已无路可寻。那些板栗树,已经枯死好几棵,由于已进入老年期,每年挂果都不多,而且很小。这些板栗树如同我的父母,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父母的庇护下,我一直像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没能给父母更好的生活,总是有些愧疚!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