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梓萱
尊敬的赵崇德营长:
写这封信时,窗外的蝉鸣正掠过2025年的盛夏,而我的笔端总忍不住触碰88年前那个硝烟弥漫的秋夜——1937年10月19日,您正带领三营战士伏在滹沱河岸边的芦苇丛中,望着阳明堡机场的探照灯光刺破暮色。那时的您或许不会想到,这场持续一小时的战斗,会成为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永恒坐标。
后世的史料里清晰地记载着您的模样:23岁的河南商城青年,左手腕上还留着少年时砍柴的疤痕,腰间的驳壳枪磨得发亮。战友们说,您总把“咱是农民的兵”挂在嘴边,行军时看见老乡的庄稼倒了,会蹲下来一棵棵扶好;可面对敌人时,您眼里的光比刺刀还锋利。1937年的中国太需要这样的光了——北平沦陷,上海告急,日军的飞机像蝗虫一样掠过华北平原,多少母亲抱着孩子在防空洞里发抖,多少士兵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战场上仰天长叹。
前年,我看过一部专门讲述您英雄事迹的电影《中国营长》,战斗的细节总让我眼眶发热:您带领突击队冲进机场时,日军的探照灯突然扫过来,您下意识地把身边的新兵按在机翼下,自己却暴露在火光里;您爬上一架敌机的机翼,拉燃手榴弹往机舱里塞,机身的铁皮被炸开一个洞,滚烫的碎片溅在您胳膊上,您却像没感觉似的,转身又去炸另一架;最后撤退时,您发现还有三名战士被困在敌机群里,立刻端着枪冲回去掩护,子弹从您的左肩穿进,右肋穿出,您倒在跑道上时,手指还紧紧抠着地面,仿佛想把这片土地攥得更牢。
后来我们才知道,您炸毁的24架敌机,第二天原本要去轰炸雁门关的友军阵地;您牺牲的那个黎明,太行山深处的百姓听见枪声停了,纷纷扒着门缝往外看,当看到八路军战士背着缴获的枪支回来,有人当场跪在地上哭:“老天爷,真有能打跑鬼子的兵啊!”晋察冀边区迎来参军热潮,总有人说“我要去赵崇德的部队”,您用生命播下的火种,在最黑暗的时刻长成了燎原之势。
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您牺牲的阳明堡,如今建了航空博物馆,孩子们在模拟驾驶舱里学习飞行原理,讲解员会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说:“看,这是1937年八路军炸毁敌机的地方,那位带头冲锋的营长叫赵崇德。”您家乡河南商城大别山深处,通了高速公路,当年您和战友们打游击的山洞,如今成了红色教育基地。
去年清明,我在军事博物馆见过您唯一的遗物——一支磨掉漆的钢笔。讲解员说,您行军时总带着它,在油灯下写家信,信里从不提打仗的苦,只问家里的麦子收了没有,嘱咐弟弟“好好种地,等打跑鬼子,哥回去跟你一起侍弄庄稼”。可您再也没能回去,那支钢笔永远停在了1937年的秋夜。但您知道吗?现在的中国,有无数青年正握着比钢笔更有力量的“笔”——有的在实验室里攻克芯片技术,有的在边防线上守护界碑,有的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挥洒汗水,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您未竟的信。
前几天看新闻,我国最新的隐形战机列装部队,试飞员在万米高空向地面报告时,语气里的骄傲让我想起您当年冲锋的模样。这盛世,如您所愿:没有敌机再敢来犯,没有战火灼伤家园,您守护的孩子们,正在阳光下读书、奔跑,他们知道自己脚下的土地曾浸染英雄的血,更知道要让这片土地永远安宁。
赵崇德营长,您当年在冲锋时喊的“为了民族,前进”,早已成了我们血脉里的密码。这封信写得很长,因为有太多话想告诉您——告诉您山河无恙,告诉您国泰民安,告诉您,您和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正拼尽全力守护。
夜深了,窗外的月光洒在书桌上,像极了您当年潜伏时的月光。只是这月光里,再没有硝烟的味道,只有稻花香和孩子们的笑声。
此致
敬礼!
一个永远铭记您的后辈
2025年8月11日
(章梓萱,13岁,商城思源实验学校七年级9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