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炜
最近中央又给基层干部发了个“大礼包”——《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里面列出的那些“不得”,条条都戳中基层干部的痛处。这让笔者想起去年下乡采访时,一名乡镇干部桌上摞着半人高的表格,他苦笑着说:“白天填表,晚上开会,哪有时间走村入户?”这话听着心酸,却道出了多少基层干部的心声。
现在好了,《若干规定》给那些折腾人的做法划出了底线:不能刚部署工作就检查,不能动不动就进行排名,更不能把领导批示当成绩单。这些规定就像给基层干部卸下了沉重的“形式主义铠甲”,让他们能轻装上阵。可问题来了,过去也不是没发过减负文件,为什么有些地方还是“涛声依旧”?关键就在于执行。就像老百姓说的,“经是好经,别让歪嘴和尚念歪了”。
要让减负令真正落地,得拿出点硬措施。首先得治治某些部门的“考核瘾”,不能把督查检查当饭吃。其次要摘掉“痕迹主义”的紧箍咒,干部在田间地头留下的脚印,比会议室里的签到表珍贵多了。最重要的是,上级部门得带头改,不能一边喊着减负,一边变着法子加码。就像那个被反复督查的乡镇,干部们说得实在:“我们不怕干活,就怕反复折腾。”
说到底,减负不是减担当,松绑不是松干劲。当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把时间花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这样的减负才有真意义。这次中央动真格,咱们期待看到更多干部的身影出现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而不是困在会议室和电脑前。毕竟,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减负令不是“耳旁风”,不能左耳进、右耳出,更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基层干部苦形式主义久矣,如今中央三令五申,就是要动真格、见真章。各级各部门要真重视、真落实,让基层干部真正从无谓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否则,再好的政策,不执行就是“一纸空文”,最终寒的是基层的心、伤的是群众的信任。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