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担当”地铁站为何“频频出圈”——写在深圳地铁8号线三期机电工程冲刺之际

7月28日,随着试验列车最后一组轮对平稳滑入溪涌站站台,标志着深圳地铁8号线三期工程顺利完成热滑试验,由此,由中铁一局承建的三期机电工程也进入最后的冲刺建设新阶段。

热滑当天,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专家、代表齐聚溪涌站,在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同时,频频拿出手机,边打卡拍照,边赞叹有加:“这个站的确很漂亮,像是把公园搬进了地下”。至此,这座在深圳地铁建设集团片区考核中名列前茅,又因优雅的设计造型被众人称为‘颜值担当’的车站,再次引发关注,火热‘出圈’。”

毫米级的工艺之美

每处细节都经得起放大镜检验

走进溪涌站公共区,一组高4.5米的“生命之树”艺术造型总能让人驻足——数十根仿树干的钢结构从地面延伸至吊顶,手绘的枝桠间藏着众多定制灯具,灯光透过“叶片”在地面上浮现出海浪般的光影涟漪。

“造型越好看,工艺越复杂。事实上,这棵大树树干里隐藏着强弱电各专业管线,就像拼拼图,所有装饰构件都有对应的安装位置,一个部件有偏差,其余的都会出问题。” 项目负责人骆晓介绍说。既要确保每一个构件都严丝合缝,实现外观设计目标,还要保证设备功能的全部实现,这是对项目部毫米级工艺标准执行和施工组织水平的考验,更是意志力的比拼。

为了让管线排布与艺术造型完美融合,项目团队可是费了心血。工程部副部长杜景润带领专业工程师先在BIM模型里进行多次模拟,再用3D打印制作比例样件反复测试,日常的工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类数据参数;面对异型装饰框架,焊工作业人员戴着特制面罩,顶着高温在仅容一人的“树干”空腔里进行焊接作业,汗如雨下,几个小时下来,蓝色工装像是“泡过水”似的变了色。

天面铝板吊顶的施工堪称“空中绣花”。大面积的吊顶由众多异形铝板组成,每块板的弧度都契合“树叶舒展”的形态。为了确保每个叶片都能精准落位,项目团队开创性地采取“双轨调校法”:在脚手架上架起激光投线仪,通过轨道滑块调整铝板角度,再用专业仪器测量平整度。

“最严格的时候,一块板调整十几次才达标。”木工作业人员回忆,为让铝板接缝处的光影连贯,他们拿着手电筒在不同时段测试,最终总结出“阴天调水平、晴天调弧度”的实操口诀,成为高效完成公共区异型装修的重要法宝之一。

数字赋能的创新之美

工程建设再现新的“打开方式”

“以前管线冲突是常事,现在在电脑里就能解决。”项目部BIM 工程师郭顺展示着模型的碰撞检测功能:当通风管与电缆桥架的设计路径交叉时,系统会自动标红并计算最优调整方案。

在站厅层的管线排布中,项目部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模型优化,将原本需要上下叠放的多组管线改为“分层错峰”排布,既节省了空间高度,又拓宽了后期检修通道。这项优化既减少了返工,还大大提高了功效。

针对“生命之树”这一特殊造型,工程师们为每根“树枝”建立独立参数库,包含材质强度、管线容量、承重极限等指标。当装修团队调整树枝角度时,系统会自动提示机电管线是否需要同步修改。

更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团队通过创建BIM模型,实现了对“时间维度”的提前预警和精准把控。技术人员在模型里植入整体施工进度计划,同时对每个构件进行计划安装时间、最晚验收节点等时间信息标注,系统通过对比实际进度与计划,提前预警可能延误的工序,并据此调整交叉作业顺序。

这种“数字预警” 机制,让整个施工过程像钟表齿轮般精准运转。

民生导向的温度之美

赏心悦目与便民实用成为现实

除了拥有“盛世容颜”外,溪涌站无处不彰显着人文关怀。

首当其冲的就是“极富巧思”的车站照明系统。候车区采用中性光,既保证亮度又不刺眼;通道两侧的指示灯用暖光,营造出引导性的视觉焦点;而“生命之树”的灯光会随室外光照自动调节,清晨偏暖、正午偏冷,让地下空间始终与外界“光影同步”。

其次就是车站处处彰显的“疏堵智慧”。作为海滨小镇的交通枢纽,如何加快乘客乘车效率及体验感是重中之重。项目团队通过BIM模型模拟客流高峰,将自动售票机区域的通风量加大,避免人群聚集导致的通风不畅;调研参考周边景区的客流规律,优化进出站闸机的布局,设置了宽通道闸机,方便携带冲浪板、行李箱的游客快速通行。

风雨淬炼的坚韧之美

合力织就车站建设安全守护网

热滑前一星期,台风“韦帕”携暴雨突袭深圳东部沿海。凌晨三点,项目部应急指挥群里的消息持续闪烁:“溪涌站基坑出现积水”“部分临边防护被风吹变形”。安全总监刘博盯着实时气象数据,手指在应急流程图上快速滑动——这份包含多项专项预案的手册,是他们提前三个月针对台风季编制的“护身符”,也是从容应对台风等恶劣天气的最大底气。

“立刻启动应急响应!”随着指令的发出,现场瞬间进入“战时状态”。物资组带着沙袋冲向基坑边坡,快速筑起挡水墙;机电组拆开临时排水泵的防雨布,按“分区管控图”布设好水泵……经过18小时的连续奋战,最终成功抵退“韦帕”,确保了设备的零受损和人员的零受伤。

项目创新推行“三色预警”机制:蓝色预警时调整高空作业时间,黄色预警前完成材料归集,红色预警则全员转入防护加固。正是这份“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守护,让车站的“筑颜行动”得以有序推进。

热滑成功不是终点,项目部的公示栏上,“通车倒计时”的数字一天天减少。那些曾在台风中加固设备的双手,曾在焊花中校准焊缝的眼睛,曾在模型里推演细节的大脑,正共同期待着一个时刻——当第一缕晨光透过“树叶”洒在乘客脸上时,所有的汗水与匠心,都将化作那句无声的赞美:原来地下空间,也能生长出如此动人的风景。

深圳地铁8号线三期工程西起小梅沙,东至溪涌站,共设一座车站、一个车辆段,出入线区间共计5.2公里。项目主要承担溪涌站的机电安装以及公共区的砌筑装修任务。(文|王震江 郭淑君;图|王震江)


公共区布局


校对公共区工艺


透光天窗艺术造型


站台层站名标识


公共区“生命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