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讨晌午》播撒“精神火种”

无伴奏混声合唱《讨晌午》是著名作曲家刘晓耕在采风时记录的一首壮族儿歌,“想要吃哪样,就要闹洞房,跟嬢讨晌午,讨团花粑尝,紫糯饭最鲜,花糯饭最香。跟嬢讨喜蛋,跟嬢要喜糖,要讨就要讨,讨像花狗样。箱子里面有,柜子里面藏,打开拿了分,揭开拿给我。”,作品采用壮族母语演唱,讲述少女出嫁时人们讨喜糖的情景,其中巧妙地运用了原生态音乐元素,体现出了壮族音乐真挚自然、清新流畅的特色。

作为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小型剧(节)目资助项目,桂林旅游学院合唱团认真履行演出计划,演出大受欢迎,在桂林市群众艺术馆百花剧场、刘三姐大观园景区、东漓古村景区、阳朔蝴蝶泉景区等地演出,一年来,以民歌为纽带,在文旅融合与文化惠民的双向实践中,交出了一份“艺术赋能社会”的鲜活答卷,实现与提升了“文旅融合”的高度,又以民歌激活景区文化IP,与传统旅游演艺的“文化快餐”模式相比,《讨晌午》关联“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完成了从舞台到乡野的“文化迁徙”,更以学术化创新激活民族音乐的生命力,让艺术真正成为服务人民、凝聚共识的“精神火种”。

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项目负责人指挥吴昊副教授对现场演出形式进行了创新,加强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通过生动再现壮族传统婚宴上孩子们天真烂漫讨喜糖、花粑饭的热闹场景,展现了壮族人民朴实纯真、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全国各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状态。合唱团载歌载舞,适当的形体动作,增添了合唱的表现力,舞台上出现婚礼男女主角的情景表演,新娘接受新郎的红花后,双双融入合唱队,然后在无伴奏合唱的同时,加入鼓声的节奏和铃声的碎响,把婚礼场面推向高潮。作品还深刻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自信,传递了团结友爱、追求美好生活的民风民俗。

《讨晌午》指挥吴昊副教授现为桂林旅游学院旅游演艺学院副院长兼公共艺术教学部副主任,曾师承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曹通一教授,获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优秀指挥奖,指挥合唱团赴美国、拉脱维亚参加世界合唱比赛,在中国国际合唱节、中国民歌合唱节、大学生艺术展演、“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等国内外专业赛事获多项大奖,是一位活跃、严谨有责任心的青年指挥家,积极投身于合唱艺术,得到业界的好评。

这首作品之所以受到各地各场域人们的喜欢,其主题把握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壮族喜庆的婚礼素材,孩童天真烂漫的“讨响午”,生动形象和喜乐风趣的场景,展示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全国各族人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从合唱设计的角度,《讨晌午》由女声独唱引入,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依次进入构成和声式织体形态,利用衬词“哦代呀代哦代”“哦代代代”由各声部按一定的关系形成节奏型人声织体,把观众带入壮乡婚礼的场景之中。

该作品在深入基层的演出中,加入情景表演,以及打击乐器鼓、铃、钗……来烘托气氛。观众反映,在旅游场景中融入本剧目,丰富了游客的精神享受和旅游体验,为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范本。《讨晌午》所传递出来的中国少数民族母语合唱之美,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这首混声无伴奏合唱已走出壮族地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典型阐释。《讨晌午》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风格,透过团员们优美动听的歌声,描绘出中国民俗婚礼上热闹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让现场观众领略到中国民歌的风采。《讨晌午》还在桂林向世界递出的人文新名片——桂林市艺术节、“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受到听众的一致好评。

2025年5月24日,国家艺术基金 2024 年度资助项目合唱《讨晌午》“籽籽同心”——中国民歌合唱音乐会暨结项研讨会在桂林漓江歌剧院举行,音乐会后召开了《讨晌午》结项研讨会,项目负责人吴昊汇报了《讨晌午》的执行过程、艺术创新与社会效益,与会专家们评议与研讨了民歌现代化改编的边界与创新空间、高校艺术团队赋能文旅产业的模式、中国民歌国际化传播的挑战与对策等话题,体现了“学术赋能文旅”的独特性,凸显出项目的时代意义。刘晓耕教授评价,“以一首壮族儿歌《讨晌午》延伸为整场音乐会,对于业界来说,这是何等艰难的一件事,更何况整场音乐会包含了八个民族不同母语、不同文化、不同风格的作品。这是一台集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性、科研性为一体的高水平音乐会,从声音、和声、织体、服装、形体动作编排都非常完美”。整体看来,他认为,这是一台落在地上的音乐会,一台从乡村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基因,通过作曲家的采样、加工、提炼,具有现代审美意义的合唱作品,并分享传播给都市的广大群众,传统与现代无缝链接,是一台能够留得住的合唱精品音乐会,希望再次加工,坚持下去。

刘晓耕老师曾说,“民族的”“本土的”“国际的”是他在几十年创作历程中不断思考的重点,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这是未来音乐创作的方向”。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听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交融性,同时也体会到创作的前瞻性。这种将中国本土文化经验与西洋音乐创作技法融合,是他多年来坚持用少数民族的母语创作,走遍崇山峻岭、田间地头和民族同胞融为一体的艺术创作之路,令人肃然起敬,民族情与民族风的结合,使得这首歌由云南飘到了广西,飘到了全国,飘向了世界。

从桂林旅游学院合唱团的演绎中,服饰的装扮,道具的使用,打击乐的加入等等,使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素材与现代审美相统一,保持壮族母语的语言特色和壮族传统音乐中的原生衬词,同时融入当代合唱创作的新理念、新元素与新技术,对壮族传统音乐素材进行改造、创新,完美呈现壮族母语合唱之美。通过合唱排演,将人声色彩与民族特性相融合,准确把握壮族音乐的风格特征,通过前沿的创作手法,将人声高度地节奏化、音色化、交响化,通过人声色彩的丰富变化生动模拟壮族婚礼的不同场景,以人声色彩传递民族特性,唯美呈现壮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真情实感。通过巡演,弘扬民族音乐与增强文化自信并重,以民族性为核心要素,扎根民族音乐文化土壤,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相融合,弘扬民族民间音乐,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保护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作品传承民族文化,唤醒壮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推动广西民歌合唱的发展。

尤其是桂林旅游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在旅游场景中融入本剧目,积极响应国家艺术基金对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艺术繁荣的号召,巡演不仅展现了项目团队对艺术创作的严谨态度,也体现了国家艺术基金在推动文化艺术项目与市场需求、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方面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作者:李君(广西艺术学院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