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冉
当城市的柏油路蒸腾着热气,当空调房成为日常归宿,总该有个地方,能让人把日子过成“清风拂过发梢”的模样。罗山,就是这样一处藏在豫南的夏日秘境。这里的风裹挟着灵山的草木清香,这里的水倒映着落雁湖的云影,这里的故事藏在红军走过的石板路上,这里的味道交融着大肠汤的热辣与毛尖的清甜——这个夏天,不如把时间交给罗山,让身心在这里慢慢舒展。
山水会说话:把夏天过成26℃的诗
罗山的夏天,是被山水“冰镇”过的。灵山的风最懂避暑之道。沿着石阶拾级而上,阳光被层层叠叠的树叶剪成碎金,瀑布从崖壁倾泻而下,溅起的水雾扑在脸上,带着草木的清冽。行至半山腰,听灵山寺的钟声漫过竹林,推门而入,仿佛能与千年前的僧人共享一份清凉禅意。
董寨的夏天是鸟儿的演唱会。高大的栎树撑开巨伞,斑驳的阳光漏下,白冠长尾雉拖着华丽的尾羽从林间掠过,朱鹮的身影偶尔划过溪涧,连蝉鸣都变得温柔缱绻。走累了,就坐在观鸟台的木凳上,看风摇树叶,听鸟唱虫吟,浑身的燥热早被森林的“天然空调”吹散殆尽。
九里落雁湖的夏天是流动的绿。租一叶扁舟荡漾湖上,水鸟翅膀带起的涟漪一圈圈晕开。傍晚坐在湖滩上,看夕阳把湖水染成橘红色,风裹挟着水汽扑面而来,连发梢都漾出清凉的弧度。
龟山湖的夏天是一壶碧水泡着的热闹与惬意。租一艘游船悠然划行,船桨搅碎满湖的云影,水鸟贴着船舷掠过,翅膀带起的凉风拂面。沿湖岸缓步而行,看游船在水里划出银线,看孩子们在沙滩堆砌城堡,看垂钓者举着鱼竿静若雕塑,宛如一幅被定格的画卷。在这里,连夏天的热都成了温柔的背景。
红色记忆:在时光褶皱里,触摸热血与清凉
夏天的何家冲,藏着比空调更沁心的故事。村口的银杏树依旧枝繁叶茂,如当年般为石板路投下浓荫。走进何氏祠,墙上的老照片里,红军战士们背着行囊,眼神明亮如星。他们就是从这里出发,怀揣信念,踏上漫漫长征路。树旁的红军井仍冒着凉气,当年红军战士就是喝着这口井水整理行装。如今井水依旧清冽,掬一捧在手心,凉意顺着指尖沁入心脾。沿着长征路拾级而上,路边的野花星星点点,风吹过竹林沙沙作响,仿佛在轻声诉说那些热血与坚守的故事。在这里,夏天的燥热早已被心中的敬意驱散,只余沉甸甸的感动。
烟火人间:舌尖上的罗山,藏着夏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罗山的夏天,是被美食喂饱的满足。清晨的烟火,始于一碗大肠汤。砂锅在灶上咕嘟作响,大肠的油香混着辣椒的辛香氤氲飘散,勾得人直咽口水。盛一碗,红亮的汤汁里卧着软嫩的大肠、滑溜的猪血、吸饱汤汁的豆腐,撒把荆芥,呼噜噜喝下去,额头沁出细汗,浑身的毛孔都舒展开来,这才是夏天该有的酣畅淋漓。
正午的餐桌上,藏着罗山人的实在。焖罐肉在砂锅里炖得酥烂,肉香混着萝卜的甜,汤汁泡饭能让人多吃两碗。再配个铁铺的豆腐卷,夹杂着腌辣椒的酸脆,一口下去,满嘴都是家常的幸福。饭后泡一杯信阳毛尖,茶叶在水中缓缓展开,茶汤清绿,抿一口,舌尖先苦后甘,只余满口清香。
夜晚的街头,猪油馍的香气最是撩人。鏊子上的馍馍鼓起圆滚滚的肚子,烤得金黄酥脆,咬开一口,葱花的香、肉馅的鲜混着面香涌出,烫得人直呼气也舍不得松口。再配一份凉拌荆芥,翠绿的叶子裹着蒜水,清爽解腻,就着晚风喝瓶冰镇汽水,这才是夏天的终极快乐。
小院时光:把日子过成“枕着蛙鸣入睡”的慢镜头
在罗山,连住宿都是夏天的馈赠。觅罗小院的傍晚,是爬山虎的影子在墙上荡秋千。点一杯咖啡,要一份萝卜饭,坐在小院里,看前院的荷花亭亭玉立,看夕阳将白墙染成暖黄色。后院里,流水顺着石缝叮咚作响,绿植在角落自在生长,错落成一片清幽。书架上的书籍静静陈列,非遗皮影的彩色剪影在灯光下泛着微光,老式放映机静置于木桌上,像在诉说旧时光的故事——每个角落都藏着不经意的诗意,走进去,就像闯进了一首舒缓的诗篇。
与此同时,也可以在有稻山房眺望远处的稻田翻涌绿浪,和朋友共品一壶毛尖,漫谈人生;在云禾山水帐见天涯,仰望星空,邂逅青春浪漫;在悟园廊下的藤椅里捧书细读,连呼吸都变得轻缓悠长。
这个夏天,不必追赶什么。来罗山吧,让灵山的风抚平你的眉头,让落雁湖的水涤荡你的疲惫,让舌尖的美味丰盈你的心房,再让小院的月光,轻轻覆在你熟睡的面庞。
罗山的夏天,等你来,细细品味。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