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我要记住你的模样


(上接第一版)

昨日上午,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11岁的“小小讲解员”杨凌鹏正在给小伙伴们讲他写给抗日英烈高敬亭的信。杨凌鹏的讲述让在场的大人们红了眼眶。

高敬亭1907年出生,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红二十八军的创始人之一。坚守鄂豫皖苏区游击战争三年之久,他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大别山游击专家”;驰骋鄂豫皖抗日驱倭,他是新四军中率先挺进敌后的抗日先锋。

高敬亭故居位于新县城南的新集镇。与故居比邻的是高敬亭生平事迹展馆,这里也是新集镇红廉教育现场教学点,老照片、老物件以及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让人们得以触摸英雄传奇的一生。

“高敬亭不仅是一位游击专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抗战将领。”高敬亭的第四代后裔、高敬亭历史研究会会长高昌奎介绍,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下辖4个支队。高敬亭任第四支队司令员。

1938年5月12日,高敬亭率部在巢湖蒋家河口打响了新四军抗日的枪声,此战歼敌20余人,缴枪10余支,缴获日本军旗一面。“这是新四军成立后首次对日作战,虽规模不大,但影响较大。”高昌奎介绍,“它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新四军的抗日士气,拉开了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序幕。”

据统计,至1939年6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在高敬亭的指挥下,先后作战90余次,毙、伤日军2300余人,消灭反动武装和伪军3600余人。

不幸的是,1939年6月,高敬亭被错误处决。1977年4月,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给高敬亭同志平反的通知》,对高敬亭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2015年,高敬亭被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英雄离去,精神永存。如今,每年都会有不少人到高敬亭故居参观学习祭奠,从先烈的革命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他,两封“与妻书”尽显英雄柔肠

纵使铁打的英雄,有铠甲,也有软肋。河北省档案馆馆藏的众多珍贵史料中,新县籍抗日英烈肖永智写给妻子魏敏的两封家书很特别。虽然纸张已泛黄薄脆,字迹也有些许模糊,但是为夫者的柔情与为将者的气概交织,字里行间让人动容。

“魏敏同志:好久不通信了,在这么寂寞病室中的我是多么想知道些你的消息呵!”这是1943年,在抗战中受伤的肖永智写给魏敏的信,开篇直陈思念。

肖永智1916年出生,14岁参加革命,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任红四方面军的团政委。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肖永智历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政委、新8旅政委等,先后参与指挥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战斗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是“军政双优”的模范。2014年,肖永智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自少年起披甲执戈,对肖永智来说,伤病是家常便饭。1943年初夏,在一场抗击日寇的恶战之后,身负重伤的肖永智强忍伤痛,写下这封“与妻书”。

信中写着:“恨我自己无能,不但没有关夫子刮骨疗毒的精神,连八路军战士受伤不叫的精神也还不够……一个真正革命的战士,如果他没有‘赴汤蹈刃,死不旋踵’的崇高牺牲精神,也就不能为一个好的战士,因为革命绝不是快意高谈,而是伟大艰苦的实际行动……”英雄超凡的毅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浸透纸背。

“敏,我不知道为何这么不理智,即便是在伤口十分痛苦中脑子内也有个你,想你绝不会这么不理智吧。”信件在此处落笔,铁骨柔情跃然纸上。

肖永智在病痛中写好的这封信并未第一时间寄出。过了一段时间,再寄出时,他加了这样一段:“在极端病苦中写了这封信,当时唯恐再一次使爱我者为之惊惧和不安,故未敢寄出,今天在书包里找出了,还是寄出望一阅,因为到底是痛苦中写的。”此举之情,感人至深。

肖永智的另一封“与妻书”写于1943年10月2日。当时,党中央决定抽调干部到延安学习,时任冀南第七地委书记兼冀南第七军分区政委的肖永智也在抽调之列,但他坚持要打完一场硬仗再去。

“小敏:一月了见不到你的来信,你是否已经到达目的地呢?念甚!我曾给你去过两次信,还送去一包棉衣材料,收到否?天气冷了,平原上已感到冷,山上想必更冷,我怕冻着了你……”寥寥两问,纸短情长。

19天后,1943年10月21日,肖永智带领基干团300余人驻扎清平县陈官营,上午8时许,日军和伪军几千人突然合围陈官营。在当日下午的突围中,肖永智及7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肖永智的生命定格在27岁,这封短信,竟是绝笔。

叶成焕、高敬亭、肖永智……墓碑无言,史料静默,但英烈的生命曾经鲜活。纵80余载光阴流过,这些新县抗日英烈的模样,应当永远深刻。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