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30日,页岩油开发分公司日产油气当量突破5500吨,意味着全面具备年产200万吨油气当量的生产能力。
这支长庆页岩油开发“主力军”,不仅用产量新高为党的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更为长庆页岩油高效开发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长期高于70%,页岩油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给的重要接替资源。长庆油田页岩油资源虽然丰富,在新增探明储量中占比接近70%,但典型的陆相页岩油属性,决定了其开发难度极大,被喻为“磨刀石上的磨刀石”。
深入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持续增强能源资源高效供给能力,是能源央企的使命担当,更是长庆人不断追求的价值坐标。
“我们用两年时间,让页岩油产量突破100万吨,三年时间让油气生产能力跃上200万吨新台阶,从打造亚洲陆上最大页岩油水平井采油平台,到建成我国首个两百万吨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生产基地,产量连续三年增长超30%,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10%。仅2025年上半年,相比去年同期产量增长12%。”页岩油开发分公司负责人马立军表示,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一项项提效举措的创新应用、一个个核心技术的探索攻关,是助力页岩油效益开发的“制胜法宝”,而在优化生产方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在提质增效上主动求变求进,则是始终保持高水平发展态势的“秘密武器”。
近年来,在“数智中国石油”战略目标引领下,该分公司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子。聚焦打造页岩油开发“最强大脑”愿景,通过前端建设1000+智能设备、中端搭建“万兆”数据生命通道、后端搭建首个12大智能模块页岩油物联网云平台,驱动生产、技术、安全、经营全链条智能运转,特别是建成的国内最大页岩油无人机集群巡检系统,用“28+1”无人机群组成的“空中联合编队”,扫描着1173平方公里的黄土塬。自主研发应用的“小页智能体”等AI技术,与集中监控、集中巡护、集中调度的“大监控”模式深度融合,构建的天、地、人三位一体综治管控模式,大幅提升生产运营效率和人均劳效的同时,让“三违”作业同比下降32%,隐患整改率提升至99.8%。
如果说,数智技术是驱动效益提升的核心密码,那么用科技创新则是激活“沉睡”油藏的澎湃动能。
该分公司坚持“向新井投产要产量、向技术管理要效益”,最大限度追求生产运行效率、油田开发水平、系统保障能力的多维突破。通过强化单井差异化动态分析,科学优化调整单井技术政策,精准把控新井投产节奏,仅上半年新投井日产油贡献突破1000吨,创该分公司历年投产井数、产量增幅之最。完善的“一井一策”工艺技术配套、创新推行的无杆采油总包模式及持续升级改进的冲砂酸化工艺等,让单井措施后产量直接提升10倍,刷新了油田多项油井措施作业纪录,为下一步页岩油水平井提采提供了攻关方向。
“我们在五大系列20项配套技术的陆相夹层型页岩油勘探开发理论技术体系支撑之下,打破学科边界,在油藏地质、采油工艺、地面集输等工作中打造独属长庆页岩油开发的新质生产力。”页岩油开发分公司副总地质师梁晓伟说,通过与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勘探开发研究院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牵头组建“甘肃省陆相页岩油工程研究中心”,参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甘肃省级科研项目3项、油田公司及厂级科研项目11项,紧紧握住效益开发的主动权。首创的“闷-排-采”开发技术体系,让见油提速30%以上,单井EUR突破2.7万吨。创新应用的橇装拼接技术,让万吨级场站变身可移动“魔方”,减少用地60%,缩短建设周期50%,为页岩油快速见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站在山顶,远眺亚洲陆上最大页岩油水平井平台——华H100平台,夏日的郁郁葱葱与黄土塬的深沉厚重演绎着不同色彩的能源新曲,平台墙面上“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红色标语在阳光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
在这片黄土塬上,从曾经的“探索试验”到如今“具备200万吨生产能力”,页岩油开发分公司正以管理改革破局、技术攻坚立标、数智创新领跑长庆页岩油开发,而未来,也必将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迈进!(唐瑜 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