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新县箭厂河乡,提起乡农商行的“小吴”,乡亲们总能说出许多他做过的暖心事:“给我们敬老院送过十多回米面了”“去年冬至给我们村办了饺子宴”“列宁小学的孩子们都有他送的书包”“前几天天太热,他给我们环卫工送了矿泉水”……
在这片生机勃勃的红色土地上,35岁的农商行基层职员吴东昆正以实际行动,把点点滴滴的“小善小爱”化作乡亲们看得见的温暖。
红色故事滋养公益初心
2024年9月,已工作十多年的吴东昆被调到箭厂河乡农商行,第一次跟着老党员走访了吴焕先故居、“红田”惨案旧址。革命先烈的事迹深深震撼了吴东昆的心灵,让这个土生土长的新县青年第一次意识到:“先辈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我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难道不应该做点什么?”
箭厂河乡,不仅是红二十五军军魂吴焕先的故乡,更是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核心地,境内红色遗址遗迹达130余处。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有5000余名英雄儿女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而今,这片红色土地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但因外出务工人口多,留守老人、儿童居多,他们的生活质量时时牵动人心。吴东昆深受红色精神感召,萌发了用实际行动传承先辈遗志,以公益善举惠泽乡亲的念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随后中秋节的到来,吴东昆忙完本职工作后,赶紧从乡里跑到县里,逛了好几家大超市,购买了月饼、大米、面粉、新衣服等物资,给箭厂河乡光荣敬老院、箭厂河乡三留守中心的老人们一一送去。
“第一次去敬老院给老人们送大米和面粉时,我手心紧张得直冒汗,好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回想起在箭厂河乡第一次做爱心公益活动的场景时,吴东昆的心里依然十分激动。那天,敬老院里90岁高龄的汪奶奶拉着他的手不停地说“比我亲儿子还贴心”时,他忽然明白:“做点实事比什么都强。”
博施济众化身公益暖光
作为新县农商行的一名基层职员,吴东昆的薪资其实并不高。但翻开他手机里的备忘录,一行行都记录了他热心做过的每一件公益小事:
“后天就是中秋节了,我要赶紧准备点月饼和大米……”“又快到重阳节了,戴畈村的老人们这次要不要添些新衣服……”“明天冬至了,希望敬老院的叔叔阿姨们吃上热乎乎的饺子……”
从去年金秋到今年阳春,他给敬老院送了11次爱心物资,光是2024年中秋节就送去50斤月饼、30件新衣服;为三留守中心筹备过8次节日礼包,元宵节送汤圆时,清晨6时就蹲在厨房帮着包元宵;今年3月,给乡列宁小学的孩子们送去65个书包……
在乡敬老院,老人们总念叨着小吴的好。70多岁的来大爷床头,放着吴东昆送的保温杯。“小吴知道我胃不好,专门挑的带滤网的杯子,泡茶喝正合适。”说起这些,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笑意盈盈。吴东昆每次来,不仅会带来米面粮油,还会帮老人们修剪指甲、梳理头发,这些琐碎的小事,他总是乐此不疲。
去年冬天的那场饺子宴,至今让乡亲们记忆犹新。清晨6时,吴东昆就和乡里的孝心护理员、志愿者们忙碌开来。剁肉馅、擀面皮,热气腾腾的厨房里,他还不忘叮嘱:“吴奶奶牙齿不好,她那份饺子多煮会儿。”那几天,全乡13个村的老人都尝到了他们包的饺子,有老人不禁感慨:“这饺子里,包的可都是小吴的心意啊!”
微光成炬照亮公益之路
“有人说我傻,工薪阶层还捐这么多钱。”吴东昆笑着说,“但你看见老人们吃饺子时的笑脸、孩子们拿到新书包时的欢笑,这不比我们去网吧里打打游戏、在饭桌上喝几杯酒更有意义么?”
谈及未来,吴东昆眼里有光:“打算先给我们箭厂河乡留守儿童开个‘红色阅读角’,带他们去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再给环卫工人添些防暑药品……”他话语坚定,“我没什么大本事,就想把‘小慈善’做成‘连续剧’,只要坚持下去,总能帮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用脚步丈量土地,以热心润泽乡野。在箭厂河乡这片红色土地上,吴东昆播下的善意正悄然流淌,就像这青山绿水间的潺潺溪流,滋润着乡野、温暖着人心,让爱心与奉献在岁月中生生不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