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政法天地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警务群联三省 调解案暖万家


——商城县基层治理的“未病先治”之道

□本报记者 韩蕾

近日,天气逐渐炎热起来,商城县公安局伏山派出所所长杨先强在入户走访时将防溺水宣传纳入日常普法宣传的内容中。同时,他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发在“环金刚台鄂豫皖警务协作群”中,引起了群内40多名“战友”的共鸣。

“环金刚台鄂豫皖警务协作群”是杨先强在2019年5月创建的,经过6年的发展,警务协作群从最初的2个县派出所发展至责任区刑警中队、交警中队等40多个单位,实现了鄂豫皖三省省际交界处的跨区域警务协作。

“伏山乡在商城县东南部,处于豫皖两省交界的大别山深处,跨区域警务协作群的建立能够更好地服务群众。”杨先强说,“在日常入户时,我们结合把社区警务图张贴到点、把警民连心扇发放到家、把社区交流群邀请到户、把警民联系卡传递到人的社区警务工作思路,联合开展警务知识宣传,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在商城县像伏山派出所这样打通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把功夫用在事前,秉持“抓前端、治未病”的理念,持续强化基层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已经成为常态。

商城县将排“纠”解“纷”端口前移,依托“一村一警”和矛盾调解室,联合乡镇综治中心、村(社区)网格员以面对面沟通、走访入户的形式,深入流动人口密集区,全面排查和掌握全域各类矛盾纠纷的“第一手资料”,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切实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同时,商城县常态化开展以普法、矛盾纠纷调处为主题的线上线下宣讲活动,以案说法,向群众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达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不断引导辖区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武器,通过合法途径反映问题、表达诉求,从源头减少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去年年底,河凤桥镇中心完小有学生家长向学校反映,砂厂大车出行与学校上下学时间有冲突,存在校园安全隐患。针对这一情况,中心完小第一时间与河凤桥镇综治中心联系,寻求解决方案。调研走访后,河凤桥镇综治中心召开了专题研判会,经过各相关单位、部门研判分析,由镇平安办与砂厂联系沟通。很快,大车出行时间避开了学生上下学时间,当地派出所也成立了护学岗,在学生上下学高峰时段进行交通疏导,保障学生出行安全。

河凤桥镇综治中心汇集多元力量,精准研判,提升矛盾纠纷调处能力,是商城县科学分类处置、多方融合共调的缩影。

商城县围绕矛盾纠纷类型特点,全面梳理矛盾纠纷的成因后果,进行深入研判,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处置到位。同时,由党委政府牵头,推动建立综治、司法、公安、民政、法院、检察院、人社等职能部门和律师、法律工作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的矛盾纠纷共享促调机制,并在原有人民调解组织和15个专业性调解组织的基础上,打造了多个品牌调解阵地,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组合拳”。

“矛盾纠纷调解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这是商城县司法局上石桥司法所所长刘岩经常说的一句话,“所以我坚持对调解事件进行跟踪回访。”

“我们对调解结果很满意,对方也履行了调解协议。”今年年初,上石桥镇居民刘某与吕某因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产生了赔偿责任纠纷,经过刘岩的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吕某对刘某进行赔偿,赔偿款分两次付清。在回访时,刘某的亲属对刘岩的调解工作和效率表示了肯定。

对已调解成功的事件,回访能够让调解工作查缺补漏;对正在履行调解协议的,回访可以巩固调解成果;对于还未履行协议的,回访可以起到督促作用,确保化解到位。商城县坚持举一反三,坚持做好事后跟踪问效,在力争案结事了人和的基础上,巩固调解成效、筑牢守法根基,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织密基层治理“网”,绘就服务群众“图”。商城县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基层治理的切入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维度,构建源头防范、化解处置、跟踪调查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链条闭环,确保矛盾纠纷处置得早、处置得巧、处置得效,为商城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法治动能。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