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梅洲乡,每天清晨,歌声与琅琅书声总会准时响起。七年前,这里的孩子们连“哆瑞咪”都唱不准;多年后,他们表演的音乐、舞蹈纷纷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展播,童趣舞蹈斩获市级一等奖,晋级省赛……这场蜕变的核心,是一位“90后”音乐教师——方灿亮。他用七年时光,将一所乡村小学从“音乐荒漠”变为“美育绿洲”,让艺术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动人音符。
破局:拓荒“音乐荒漠”,播种艺术希望
2018年,方灿亮初到梅洲乡中心小学时,眼前的景象令他揪心:全校1400余名学生,音乐课名存实亡,孩子们连“哆瑞咪”都唱不准。“山里的孩子不缺天赋,缺的是机会!”他主动请缨成为专职音乐教师,开启了一场艺术教育的“拓荒行动”。
从零起步的突破:
• “心之声”合唱团:缺乏伴奏设备,他用手机循环播放音乐。每天放学后加练2小时,逐字逐句打磨音准。2019年,这支零基础的队伍在全县合唱比赛中超越多所县城学校,斩获第二名。此后数年,学生们在县级独唱、乐器、舞蹈等赛事中不断获奖,逐渐成为县级舞台上的常客。
• 百人陶笛社团:自费购置陶笛,手把手传授演奏技巧。课间陶笛声此起彼伏,成为校园最动人的“背景音”。
坚守:寒暑不辍,做乡村美育“摆渡人”
为填补乡村美育短板,方灿亮连续多年放弃寒暑假,开设免费音乐班。
特训班里的温情与坚守:
• 寒暑假开设免费特训班,日均授课8小时 :一人承担声乐、钢琴、乐理等课程,嗓子哑了,含一片润喉糖继续上课;
• “音乐+心灵”双线育人:几个学生原性格内向,加入合唱团后,方灿亮发现她们嗓音清亮,为其量身定制训练计划。2023年,凭借原创闽南语歌曲《给父母的歌》夺得漳州市首届校园歌手赛一等奖。“音乐让我敢对爸妈说出感恩之情。”她们含泪说道。
• 自掏腰包传递温暖:用奖金为优秀学员举办集体生日会,带学生外出采风。“孩子们需要的不仅是技能,还有被看见的尊重。”他说。
突围:从山村教室到城里大舞台,用实力打破偏见
在方灿亮的带领下,学生们用奖杯证明:艺术无关出身,努力终有回响。
高光时刻:
• 2023年,原创闽南语歌曲《给父母的歌》以质朴乡音打动评委,荣获市级一等奖,并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 2024年,舞蹈《七卜隆咚锵》以童趣舞步演绎传统文化,斩获漳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成功晋级省赛,并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比赛不是为了输赢,而是让山里的孩子知道:努力就能被看见。”方灿亮说。
聚力:从“孤勇者”到“合唱团”,激活乡村美育生态
方灿亮深知,乡村教育振兴需要更多力量“合奏”。
• 资源整合行动:
◦ 引智入校:邀请音乐教授、舞蹈艺术家公益授课,提升教学专业性;
◦ 搭建平台:策划“童心向党”校园文化艺术节,引入校外专家评审,确保公平公正;
◦ 辐射带动:多名教师主动加入艺术社团教学,政府单位捐赠器材搭建“乡村小剧场”。
同事们感叹:“方老师证明,乡村教育不仅能‘脱贫’,还能‘出彩’!”
初心:做乡村振兴的“美育点灯人”
七年耕耘,方灿亮多次收获了“市级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校领导多次提议为他申报省级“优秀乡村教师”称号,但都被他婉言谢绝。“比起头衔,我更在意学生有没有真正爱上音乐。”他说。
• 学生来信:“您带我们比赛、给我们过生日,音乐课让我们相信‘山外有山,但我们也能行’!”
• 同行评价:“他用行动打破偏见——乡村教育不是‘将就’,而是‘成就’。”
• 家长评价“从无到有,从沉寂到沸腾,梅洲乡中心小学的蜕变堪称乡村艺术教育的奇迹!”
面对赞誉,方灿亮始终淡然:“当歌声飘过稻田,当孩子们在舞台上挺直腰板时,所有的坚持都值得。这些荣誉应该属于整个团队,属于每一个努力的孩子,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结语
从“音乐荒漠”到“美育绿洲”,方灿亮的故事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生动实践。当闽南山村的音乐声飘过稻田,当留守儿童在舞台挺直腰板,这不仅是教育公平的注脚,更是中国乡村教育振兴的号角。
“美育的种子已播下,我相信会有更多‘点灯人’照亮山村的课堂。”方灿亮望向远处的梯田,目光坚定。而那里,正传来孩子们清亮的歌声,如春笋拔节,声声叩响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