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崔 阳)为加强计算机类应用人才培养,近年来,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尤磊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充分调研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在近3年的就业薪资、所在行业与发展空间的基础上,对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与地方经济发展适配的计算机应用类人才培养模式。
据了解,教育部于2017年提出“新工科”发展战略,旨在构建引领全球的工程教育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在“互联网+”与5G新基建的推动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为主体的信息经济,逐渐成为我国的主流经济模式,促使计算机类专业建设构成新工科建设体系的重要部分。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应用人才应具备‘四强’特点,即专业基础知识强、观察分析能力强、知识泛化能力强、持续学习能力强。”尤磊说,“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从‘四强’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并行,专注计算机类适配应用人才培养。”
谈及地方高校计算机类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尤磊认为,应构建企业参与度较高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地方龙头企业生成运营的核心知识与技能点为基础,高校与企业共同商定培养方案的专业方向、基础与核心课程、实习实践等环节的具体内容。构建基础理论扎实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选派理论基础扎实的高校教师深入企业,以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工作中的实际应用问题。构建学生主导、理论与实践互融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丰富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分组开展实习实践,布置有理论内涵性与实践外延性的课后作业。构建不同方位、不同层次的校企合作实习实践基地。构建针对知识点、一门课程、多课程综合运用的实习实践基地,确保学生能从不同深度与广度开展实习实践活动。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