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专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改善民生 共享成果


肚子吃得饱,精神也“吃”得好

□本报记者 杨长喜

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县,罗山县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近年来,罗山县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体制建设,实现了县、乡(镇)、村级文化设施全覆盖,让老百姓在精神上也能“吃”得好。

县城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齐全,全县20个乡镇(街道)均有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建设、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全面推进……目前,罗山县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已经遍地开花。

在罗山县城新区,投资1.3亿元、总面积2.3万平方米的文化中心正在紧张建设中,目前,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内部场馆规划装修,一楼图书馆、二楼艺术馆率先完成布展已正式启用,预计明年年底全部完成布展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市民。除了新建的,两座很多年前建成的人民文化馆和图书馆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其中,2005年12月建成的人民文化馆由多功能培训楼、办公楼和综艺剧场三部分组成,是一个集培训、演出、会展、办公、健身、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娱乐中心,目前已成为百姓丰富精神生活的好去处,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建成于1978年的图书馆近年来办馆条件也不断改善,实现了图书馆由传统服务向现代化服务管理迈进,2013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公共一级图书馆”称号。

在乡镇、村两级,全县20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后,相继成立文化服务中心),除丽水街道因成立较晚未建设文化中心外,全县已基本完成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任务,乡镇文化工作在文化服务中心的组织下开展得红红火火;在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方面,自2009年启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以来,全县共建成农家书屋265个,标准村级文化广场263个,社区文化活动室28个,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设施投入使用才能发挥作用。目前,罗山县公益性文化设施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何家冲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乡镇文化站和村级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已按照要求全部实现了对外免费开放,且每周对外免费开放时间不少于35小时,全县以县城文化单位为龙头、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为支撑、村级文化大院为基础、文化示范户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

医疗惠民铺就“健康路”

□本报记者 马保群

“以前得了病担心没有钱去看医生,现在好了,有了轻度慢性病医疗救助政策,俺们看病也能减轻一点负担了。”昨日,罗山县楠杆镇胡荣树激动不已,拉着记者的手连连夸赞党的政策好。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罗山县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过去简陋的医院环境,到如今林立的现代化就诊大楼;从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设备到现在的核磁共振、3D显微镜等先进设备;从看病难、看病贵,到就近看病不花钱……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有效缓解了“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罗山县建立“一免、两创新、五保障”医疗保障体系。“一免”,即免收住院押金,在全市率先设置“一站式”结算窗口,困难群众持相关证件在28家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直接住院治疗,无需交纳押金。该项政策已落实3.2万人次,累计免收住院押金1.13亿元。“两创新”,即创新出台轻度慢性病门诊救助政策,为1.68万名贫困群众免费发放慢性病诊疗卡,救助4.39万人次,该项政策填补了慢性病政策空白,并在全市进行了推广;创新出台困难群众大病医疗专项救助办法,对患有大病且自费金额在1.5万元以上的困难群众实行专项救助。“五保障”,即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政府财政补助五道医疗保障线,仅2018年就累计报销医疗费用1.9亿元,医疗报销比例达到94.19%。

加快医疗设施建设。罗山县实施医学影像三级诊断和心电远程诊断项目,实现分级诊疗,全县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7.99%。实施人民医院二期、县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整体迁建项目,为19个乡镇卫生院配备大型医疗设备、新建21个预防接种门诊、17个乡镇卫生院中医馆,修缮287个村卫生室,着力提升县乡村医疗服务能力。

推动医疗服务下沉。罗山县开展医疗服务下基层系列活动,实施居民健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行“签约医生+专科医生”三级巡诊模式,实现签约对象全覆盖;定期为农村适龄妇女免费开展“两癌”筛查;开展“百村义诊进基层、卫生扶贫进农家”和“健康扶贫冬季暖心月”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共享“健康红利”。

职教打开群众“致富窗”

□本报记者 马保群

走进罗山县中等职业学校,美丽整洁的校园映入眼帘,宽阔的操场上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宽大的实训教室时而焊花点点,时而机声隆隆,明亮的教室内传来不绝于耳的读书声……

职业教育关系着大量劳动力就业,既是教育问题,又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近年来,罗山县抢抓职教攻坚机遇,持续推动职业教育提档升级,实现了办学条件、内部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四个一流”,全面盘活县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宣传职教政策,学校不断做强做大,办学水平全面提升。特别是罗山县中等职业学校在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及发挥职教优势、开展精准脱贫技能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多次受到国家和省、市教育部门的充分肯定。

“群众‘点菜’、政府‘买菜’、专家‘烹饪’,送教下乡、跟踪服务”,是罗山职业教育的特色。为了办好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罗山县按照“政府主导、教育牵头、部门配合、乡村组织、职校实施”的思路,围绕经济发展办专业、围绕就业创业强技能、围绕脱贫攻坚抓培训,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工作,协调帮助学员与企业对接、与产业扶贫项目对接、与农业合作社对接,架起就业创业桥梁,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带动一片,为群众打开“致富窗”。

“多亏在职业学校里学习了花卉种植技术,如今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东铺镇张志勇激动不已地告诉记者,通过培训他不仅经营着30亩花卉基地,还在县城开了花店,成了远近闻名的“花老板”。

在罗山县有很多像张志勇这样的人:尤店乡的“菜师傅”时胜和、潘新镇的“火龙果王子”胡文俊、莽张镇的“虾媳妇”陈玉娟……他们在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后,分别通过种养蔬菜、火龙果、小龙虾等,踏上了致富路。

如今,职业教育已成为罗山县一张靓丽的“名片”。罗山县职业教育者,犹如江上航行者,击节而歌、踏浪而行,一次次实践、一次次努力,不断探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扩大优质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奋力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环境整治扮靓乡村“颜值”

□本报记者 马保群

金秋九月,硕果累累,是收获的季节。走进罗山县灵山镇董桥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崭新的美丽画卷:通畅的村道、高耸的路灯、清澈的池塘、造型别致的凉亭、宽广的休闲广场、赏心悦目的文化墙……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美丽乡村在这里不再是图纸上的规划,而是取得的实实在在成效。

“以前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砂石路,遇到下雨天走路满身是泥。如今村里大变样,花香路平、环境优美,俺们的生活过得比城里还舒服。”村民熊承路乐呵呵地向记者讲述着村里的变化。

这一切变化得益于罗山县大力推进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近年来,罗山县紧紧围绕“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产业更强”目标,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升群众生活水平为核心,以建成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的幸福家园为目标,在生态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大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打造了“绿、清、亮、美、谐”的美丽乡村。

为有效治理农村卫生环境,罗山县全面清理农村宅院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坑塘沟渠、河边桥头、道路两侧等地垃圾及杂草杂物,确保达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重点从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农村改厕、畜禽粪污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利用等方面着力,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完善保洁设施建设,配备垃圾箱、垃圾池、垃圾屋、保洁车,组建保洁队伍,建立“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实现村内村外保洁全覆盖,农村垃圾基本清零;利用电视、广播、微信等平台,积极进行环保宣传,让科学合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理念走进千家万户,融入到家风传承和村规民约中,共同维护村庄人居环境。目前,董桥村、李洼村、徐寨村、青山村、北安村、何家冲村、钓鱼台村、杨柳村8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各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人居环境整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罗山县干部群众将一道担当作为、尽锐出战,共同打造美丽家园,让罗山成为出彩中原的靓丽底色。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