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新县脱贫摘帽记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游清荣:残疾人要圆致富梦


吴陈河镇邱店村游清荣(左一)

本报记者 胡瑜珊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是8月19日,记者到吴陈河镇邱店村游清荣家采访时最真切的感受。

游清荣家有5口人,3个成年人皆有残疾,2个孙女刚蹒跚学步。这样一个看起来似乎被命运所抛弃的家庭,却凭着一股韧劲儿,迎着生活的狂风暴雨咬牙苦干,终于浇灌出“富裕之花”。

20多年前,游清荣丈夫因病去世后,留给她的是一身债务和两个嗷嗷待哺的儿女,儿子还患有小儿麻痹症。游清荣含辛茹苦拉扯大两个孩子,不断操心着怎么把日子过下去。

“残疾人干啥能富起来呢?我娘家村里很多人靠种菜生活,我就想,要不我也试试?”说干就干,游清荣和儿子靠劈竹子搭起了3个蔬菜大棚,因为两人手脚都不是很灵便,3个大棚整整绑了一个多月。慢慢摸索到一些种菜技术后,游清荣又去捡别人不种的大棚种。

一开始,没有车,全靠挑。游清荣个子矮,正常人使用的筐子挑不起来,就找人按她的身高改小,别人跑一趟,她就跑几趟。大棚离家远,她带着儿子住在板房里,夏天热得都不知道往哪儿去。“开始两三年一直不中,到第四个年头才慢慢赚钱。”卖菜赚了2000多元钱后,游清荣又找人借了1000多元买了辆助力车,她的这点小产业才算结束了肩挑手提的日子。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游清荣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可是她不等不靠也不要,依然如往常一样卖力劳作在菜地里,用自己的双手一锄一锄从土里刨“金子”。

如今,有了国家的好政策,游清荣的步子迈得更大了,租下了20个蔬菜大棚,把种植面积扩大到10亩,菜价好的时候一年最多能收入十几万元。自己忙不过来,她又雇用了5个村里的闲余劳动力,其中还有2个贫困群众。

为了方便拾掇她的菜,游清荣一家现在还住在大棚旁边的板房里,不过房中装上了立式空调。申请的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马上就下来了,游清荣想自己建蔬菜大棚,以后的日子还是要好好奔。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